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分析

青岛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分析

青岛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2009年10月30日)青岛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85年3月动工兴建,规划面积20.02平方公里,接受其辐射的行政区——黄岛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204个社区,人口58万,其中户籍人口31.2万。

建区以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和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青岛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昔日的一片荒原渔村、盐碱滩涂,已经发展成为今日一个以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为主要特色、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自身建设和发展历程20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开发区战略定位的调整与充实,青岛开发区在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2年,为探索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项目上马”的工作方针,致力于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了一些中小型的项目。

在建设安排上,“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做法。

本着这一精神,青岛开发区拟制了“大规划,小开发”的实施方案,既着眼于远景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规划控制面积,同时又立足于现有的条件,从小范围入手,启动实际开发工程,力争收到“扎实起步,滚动发展”的效果。

到1992年青岛开发区已建成10平方公里,引进建设了三美电机、青岛正大、统一产业、中达化纤、美得视、广裕实业等一批内外资项目。

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期间,1989年12月份,国家级青岛新技术试验区在开发区成立;1992年11月份,青岛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为二次创业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的历史转折点是1992年的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青岛开发区与青岛市黄岛区的体制合一。

在这10年期间,青岛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体制安排、规划调整、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功能定位上,青岛开发区根据自身远离青岛母城的实际,对“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进行了创新和充实,认为开发区不能搞单一型的工业区,明确提出开发区要向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新城区方向发展,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

在体制安排上,青岛开发区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政府运行机制,与一般行政区相区别、精简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完成了区直企业改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特别是始于1992年终于1994年的两区体制合一,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标志着新区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为推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3月至今,其标志性事件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历史性作出了“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青岛开发区要作为所在城市乃至更广区域的“增长极”,“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战略定位,从而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完成了发展战略调整。

在此期间,青岛开发区确立了“经济国际化、以港兴区、科教兴区、城市化”等四大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四个经济亮点”,突出打造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和环境优美的首善之区等“四大特色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余年保持在30%左右的发展速度。

期间,2006年5月份,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在青岛开发区设立;2008年9月份,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在青岛开发区设立。

二、主要成就和成功经验建区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青岛开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开发区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始终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增速居全市之首,比重占全市15.1%。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2亿元,人均近2万美元,是1985年的65倍,是1999年的11.1倍;工业总产值2015.6亿元,同比增长44%,是1985年的111.8倍,是1999年的15倍;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是1985年的116倍,是1999年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亿元,是1999年的12.3倍,年均递增32.3%;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是1985年的25.6倍,是1999年的5.7倍。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高、精、尖项目,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引进总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416个,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7个,世界30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6个。

对内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海尔、海信、中船重工、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区,引进总投资过十亿元内资项目21个。

(三)现代制造业规模持续壮大。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建设的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产业链条拓展延伸,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逐步进入产出期,集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4以上,全区工业总产值占青岛市的1/4。

港口产业,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冷藏箱和原油进出口港,集装箱吞吐能力最终将达2400万标箱,跨入世界大港前列。

家电电子产业,已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液晶模组最终将达年产500万片的规模,是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石化产业,目前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1000万吨炼油、70万吨芳烃项目建成投产,是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

造修船产业,国内最大的造修船基地投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船用发动机、大型船用曲轴、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等核心配套项目建成或开工,将形成年造船468万吨、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

海洋工程产业,拥有世界先进钻井平台生产技术的中海油、中石油、武汉船厂海洋工程公司等投资的海洋工程项目投产或开工,将建成世界重要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

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整车和35万台发动机项目建成投产,工程机械和零部件项目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年产能最终将达100万辆。

预计到2012年,全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建成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对青岛西海岸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四大突破”,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业,COSCO、马士基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纷纷落户,将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

特色旅游业,国际游艇俱乐部、海上嘉年华、银沙滩度假酒店等总投资200余亿元的一批高端旅游和高星级酒店项目落户,将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

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影视之城、创意新区”文化品牌,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颁奖典礼、国产电影交易会、国际儿童电影节等三大主题电影活动永久落户,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山海经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纷纷入驻。

服务外包,普加商务搜索引擎在同类网站中全球领先,拓谱学院国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启立软件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将逐步成为青岛西海岸服务外包聚集区。

(五)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深入实施“双十高工程”,提出在3-5年内引进建设10家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10家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强化“科技园区、技术中心、企业品牌”三个载体,实施“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孵化”四管齐下,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全区已取得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科技成果2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引进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孵化器38家,109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发展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132家,山东省名牌50个,中国名牌22个,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4338件和1321件。

高新产业结构已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领域扩展到了汽车、造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高科技产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0%左右。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以循环经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以最小的环境损害、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抓好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级的循环,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等“七项工程”,加快涉及家电电子、港口物流、石油化工、修造船、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九大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坚持“关口前移”,在项目引进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突出抓好石化基地和港区的环保,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石化区环保监控中心。

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和环境友好型项目,华欧海水淡化已形成2.6万吨/日的供水能力,成为国家级海水淡化基地,全国首个社区海水源供热制冷项目投入使用。

目前,全区重点企业重复用水率达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达100%;2008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可比口径下降5%、水耗下降9.3%。

(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眼于建设最适合人居和创业发展的精品荟萃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系统意识和人本意识,着力建设精品工程和城市亮点,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坚持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城市,率先成立规划委员会,实行票决制决策,形成了科学、民主、开放有机结合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新机制,保证了规划的高起点、高水平。

坚持高标准建设,突出抓好行政中心轴线工程、唐岛湾滨海公园工程、城市骨干交通工程、水资源工程、热力工程、国际贸易中心工程、小康新居工程、“大学城”、城市化工程、绿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