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尺度(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3)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4)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生态系统在景观中形成斑块(patch))5)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 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全球变化。
其主要理论为: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总体的生命活动所主动调节,并保持动态平衡。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6)环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境或栖息地(habitat): 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8)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表现在生物的影响改变了环境因子的状况。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营养物质的量。
即: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如果其中有一种营养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
如果该种营养物数量极微,就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
13)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14)驯化(acclimation 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个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种耐受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这一过程叫驯化。
15)休眠(dormancy):当环境条件超出了生物的适宜范围(但不能至死),生物常常进入休眠(不活动)状态,来抵御暂时的不利环境。
16)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7)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s):生物对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
第二章能量与环境---光、温度18)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19)长日照植物(long day plant):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20)短日照植物(short day plant):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21)冷害(cold damage):温度在冰点以上,但低于喜温生物对温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受害或死亡。
22)冻害(freeze injury):冰点以下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蛋白质失活变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
23)耐受冻结(freezing tolerance):少数动物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身体冻结,而避免低温伤害。
如潮间带贝类。
24)超冷现象(supercooling) : 动物(昆虫)体液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的现象。
25)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26)有效积温法则(rule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summation):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称为有效积温。
27)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 effect):低温作为一种刺激物起作用,诱导或促进植物的发育和开花。
这种经过低温诱导的植物的发育或繁殖,称为春化作用。
28)异温动物(heterothermy ):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眠过程中体温降低的动物(熊)。
29)贝格曼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比低纬度同类个体大。
30)阿伦规律(Allen law):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31)热中性区(Thermal Neutral Zone):在某一环境温度范围内,内温动物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这个最低代谢区的环境温度称热中性区。
第三章物质环境---水、火第四章种群生态学32)种群(population):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3)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 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生活周期各阶段保持不变。
34)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构件在生活周期可反复形成,不同个体因构件数不同而出现形态差异。
35)无性系分株(ramets):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称为无性系分株。
36)种群大小(size):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37)建筑学结构(architecture):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方式。
38)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39)k-因子分析(K-factor analysis):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个关键因子(key factors)对k 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40)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r m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41)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42)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第五章、第六章种群遗传与生活史43)基因(gene):基因是带有可产生特定蛋白的遗传密码的DNA片段, 位于细胞内染色体上。
44)基因库(gene pool):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和等位基因构成基因库。
45)基因型频率(genotypic frequency):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46)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为基因频率47)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
48)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既指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49)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由于选择压力不同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
50)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 : 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发生在配子上,称为配子选择。
51)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 如果个体的行为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并且亲属个体具有同样的基因,则可出现亲属选择。
52)群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一个物种种群如果可以分割为彼此多少不相连续的小群,自然选择可在小群间发生,称为群体选择。
5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动物在繁殖期经常为获得交配权而通过某些表型性状或行为进行竞争,如雄鸟、雄鱼具有美丽的色彩,雄鹿有发达的角等。
54)基因流(gene flow):基因在种群内通过相互杂交、扩散和迁移进行的运动。
55)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56)生活史(life history):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body size)、生长率(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
57)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或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58)稀少型有利(rare type advantage):假如雄比雌少,雄体竞争小于雌体,并与多个雌体交配生产后代,因此雄性适合度将比雌性的高。
反之雌性适合度将超过雄性。
因此,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如果母体偏向于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比较高。
第七章种间关系59)领域(territory):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60)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指动物种群中的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排列顺序的等级现象。
61)集群(colonial)生活:动物种群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为集群共同利用领域。
62)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动物种群过密(overcrowding)或过疏(undercrowding) 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
63)利他行为(altruism):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64)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