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是传染和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病症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病症严重的已到旗叶和穗上,下部叶片已干枯,上部叶片被病菌覆盖,一扒白粉乱飞,严重损坏叶片制造养分功能。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白色霉斑,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下面来分析一下白粉病的原因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田间的温度以及湿度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春季温度回暖,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其次,春季降水量也不少,当遇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就会增加,就会加大白粉病发生的概率,所以在4、5月份应格外注意田间温度湿度的变化。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
2、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肥料供应一定要到位,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长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控旺处理。
3、发现白粉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理,常用药剂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单剂,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灵/苯甲·丙环唑等复配药剂。
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较好防效,而且持效期长达15天以上。
小麦生长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常混发,同时防治这3种病害可以优先选用唑类杀菌剂。
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药量不能过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前要注意天气变
化,避免使用后有强降温天气,以免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
由于三唑酮在生产上应用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该药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导致防效下降。
该药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在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用其他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往往也不好,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药。
农作物病菌容易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应注意与唑类杀菌剂交替或混配使用,以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
防治小麦纹枯病,除选用唑类杀菌剂外,还可以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
其中,噻呋酰胺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药种,而且持效期长达28天左右,一般每亩用240克/升噻呋酰胺20毫升。
需注意一下: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时,根据发病的程度以及防治效果,中间间隔7-10天,可多次喷施。
(河北农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