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作业2
1.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于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和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

2.试述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需要。

实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确定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要求不同,同样对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内容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幼儿社会领域目标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符合幼儿水平、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

3.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
(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1)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
(2)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实现
(3)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4.阐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社会行为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
2.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包括家庭生活规则、游戏规则、社会场所的基本礼仪、乘车规则、行路规则等。

(二)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幼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三)社会认知
1.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
(1)对自己表面特征的认识;(2)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3)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初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4)了解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敢于大胆提问;(5)逐步学会比较客观地自我评价;(6)学会独立选择活动内容、形式,形成最初步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2.对周围人的认识
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和工作场所;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老师;了解其他公共场所服务的人们的劳动。

3.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了解并能说出自己家所居住的社区,知道附近明显的建筑标志,认识社区附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

5.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认识,包括文化、生活、经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

6.理解社会教育内容应注意哪些问题?
1.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考虑对幼儿的整体影响
2.社会教育的内容应逐渐深化、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