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减霾成效不彰的原因及治理思路文章强调要科学认知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城市群雾霾天气,分析了西安地区雾霾的成因及治理成效不彰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西安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各部门、各行业联合行动、共同治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切实提高治污减霾的成效。
标签:雾霾;西安地区;原因;对策思路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自北向南雾霾天气横扫大半中国,哈尔滨、京津冀地区、关中城市群、海口等城市都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我省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地区城市群雾霾频发,已成为全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之一,并被纳入全国大气污染重点防治的区域“三区十群”。
[1]2014年1月10日,西安位列由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全国74座城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排名第9名。
面对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西安市积极采取了治污减霾的各项措施,但是成效不彰,尤其是在冬季,雾霾天气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既引发了群众对当前空气质量的担忧,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思考。
一、科学认知西安地区的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从成份来讲,雾为水汽,霾为颗粒物;从颜色来讲,雾为白色,霾为灰色。
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呈增加趋势,且从空间分布上呈东增西减趋势。
而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
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
总之,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大气环境严重恶化的标志。
西安地区的雾霾天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季节性特征明显,冬春最重、夏季较轻。
其次,污染程度较重。
西安在2013年和2014年的前两个月都出现了3次持续时间5天及以上的重污染天气。
最后,污染因子成分复杂。
过去西安的PM2.5主要成分是燃煤污染,而现在是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扬尘、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的混合污染,但不同的季节又有所不同。
比如,2013年国庆西安的机动车出行数量锐减,机动车排放物减少,但古城西安依旧陷入了“十面霾伏”,这主要是由建筑扬尘的增多引起的。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臭氧浓度升高,臭氧防治则是关键。
二、西安地区治污减霾成效不彰原因分析1、西安地区治污减霾的重大举措与成效分析面对PM2.5数值一再爆表,西安市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治污减霾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和环境治理“一号工程”,启动了“减排、控煤、降尘、增绿”四项重点工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首先,减排。
针对汽车尾气排放,加大了对老旧车辆的淘汰、加大了对超标排放车辆的查处,加快了油品的升级。
其次,控煤。
针对燃煤烟尘的防治,淘汰、搬迁、拆除燃煤小锅炉,加快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进行脱硝、除尘设施建设与改造升级,“用猛药”治理燃煤企业污染问题。
第三,降尘。
加强了对道路和建筑施工场地扬尘的监管,二类以上道路全部机械清扫,积极贯彻陕西省颁布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行动方案》。
第四,增绿。
西安市积极实施“八水润西安”、秦岭生态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新增城市绿地、新增湿地面积持续扩大,环境容量持续增长。
治污减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
PM2.5和臭氧等二次大气污染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治理周期长。
加之地形、气象等客观原因,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根本原因,西安治污减霾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成效不彰。
在2013年环保部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中,西安排在了后十位。
但在采取了一系列治污降霾的措施之后,西安的环境空气质量已经呈现出好转趋势。
2014年前五个月,西安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比去年同期有显著下降,其中PM10和PM2.5浓度分别下降约20%和23%。
[2]但西安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治污减霾任务仍然艰巨。
2、西安地区治污减霾成效不彰原因分析(1)地形原因。
从地形角度来看,西安地处狭长的关中盆地,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坡,西有秦岭和黄土高坡的结合,东边又是潼关和黄河形成的通风口,还受太行山、吕梁山影响,处于“盆”中的西安,在少风又少雨雪、空气流动性差的冬天,雾霾就像放在一个加了“盖子”的“盆”里,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和水平扩散。
所以,尤其在冬季,秦岭就成为了加剧西安空气污染的一个“帮凶”。
(2)气象原因。
从气象角度来看,“风”是空气污染物的克星,但强风来到西安不是件容易的事。
西安三面环山,从西面、北面及南面吹来的冷空气抵达西安后,会因为周边的山势逐级减弱。
西安冬季正是北方冷空气强烈、暖湿气流减弱的时候,但受全球变暖影响,北方冷空气变弱,很难抵达西安,西安周边空气流动性不强,少风,少雨雪使冬季西安的雾霾往往更严重。
雪上加霜的是,冬天西安在离地1.5公里到2公里之间,容易形成“逆温层”,阻止地面空气向上流动,好比给城市上空盖了个“锅盖”,加重了雾霾天气。
资料显示,近十年关中地区风速有明显减弱的趋势,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加重了西安的空气污染。
雾霾频发固然与气象条件及地形特征有关,但主因还是大气中污染物持续增多的结果。
事实上,雾霾是区域性大气生态持续恶化的反映,也是我国环境问题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3)社会发展原因。
地形、气象只是西安地区雾霾天气形成的外因和条件,污染排放才是内因和根本。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的时期,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包括西安在内的全国部分地区,表面上看是天气原因所致,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全转变,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一方面,近年来西安地区工业发展,电厂、化工厂的新建和扩建,加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排放的污染物太大,超过了环境自净的能力。
另一方面,西安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迅速,面积扩张太快,加之楼越建越高,削弱了城区地面风速,阻挡了空气运动和城市风道,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低层大气的扩散能力,不利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形成高浓度污染。
数据显示,2010年西安市拥有车辆达到95.7万辆,较2001年增长了6.6倍多,2011年西安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59平方公里,较2002年增加了78.5%。
[3]大量消耗燃料、汽车尾气和城市建设等使大气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加剧了大气污染。
三、国外城市治污减霾的经验分析自近代以来,雾霾在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出现过,世纪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有四起就和大气污染有关。
1952年12月英国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前后共造成12000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
烟雾灾难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1956年),1974年英国又颁布了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控制公害法》,这一系列的法令成为了“雾都”重获新生的保证。
美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大国,1952年、1955年,洛杉矶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因呼吸系统衰竭而死亡的65岁以上老人近800多人。
为此,197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严格的《清洁空气法案》,该法案授予了联邦政府空气污染治理主导权,规定了州实施政策,建立了全美统一的空气质量标准。
此外,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认识到“交通尾气排放污染是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并着手开展超前性治理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开展“交通一致性”工作,将交通发展和空气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效果显著。
从伦敦和洛杉矶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看,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淘汰高能耗产业;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削减煤炭使用量;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依靠社会力量,让公众参与并监督重大环境行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伦敦完成了从“雾都”向“生态之城”的转变,洛杉矶也摆脱了烟雾的困扰,这为西安的治污减霾也提供了理念和实践借鉴。
四、西安地区治污降霾的对策思路治污降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既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又要强化加快治理的意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宁可牺牲一些GDP,也要把大气环境治理好。
针对西安地区雾霾的成因及其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思路:1、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制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法律手段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基本手段,是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加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适应灰霾污染治理的迫切需要。
治污减霾,不能靠老天帮忙。
除了各级政府采取各尽其责的措施,有针对的地方立法是遏制根源的重要手段。
[4]近年来,陕西省颁布了《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西安市发布了《西安市冬季保卫蓝天行动方案》、《西安市全面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规划》等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治理雾霾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雾霾研究也变成了一门“显学”,但这并不能掩盖现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发布,1995年和2000年两次修改。
然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且在操作层面阻力很大。
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污染谈污染、法律条款简单粗糙且缺乏刚性约束、环境违法行为处罚较轻等问题突出,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应当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角度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促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就西安市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而言,目前的条例主要针对城市煤烟型污染的防治,对PM2.5等一些新型污染源并没有纳入调控范围之内。
因此,西安市正在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应当从源头上治霾,对生产、消费环节产生的污染源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修法与治霾还应结合起来,并联合西安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建立长效的治污降霾机制。
2、加大治污减霾的行业举措治污降霾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治理。
环保部门应开展大气污染源执法检查,采取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严肃查处污染大气环境的违法行为,尤其是要加强加大对建筑施工工地、燃煤企业(如灞桥电厂、户县第二发电厂、西郊热电厂等)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确保施工工地达到“5个100%”[5]的防尘要求。
同时还要加大对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
交警、城管执法、交通等部门要对渣土车和道路运输车辆进行专项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大黄标车和无标车的查处力度,全面执行区域限行措施。
黄标车、无标车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7—14辆绿标车的排放量,黄标车和无标车无疑是污染物排放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