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校正:校正因炮检距不等而存在的正常时差的影响。
2.时距曲线:若测线是沿一条线进行的,则测线上各观测点坐标与波至时间的关系图称为时距曲线。
3.多次覆盖: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4.电阻率剖面法:当保持供电电极距AB不动时,电极系探测深度一定,移动电极系时就可以反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之为电阻率剖面法。
5.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6.转换波:与入射波波形不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7.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8.槽波地震勘探:是在井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内进行的,地震测线接受点和激发点沿煤巷布设,直接探测煤层内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异常体的勘探方法。
9.温纳四极装置:一种三电位电极装置,一次组合,可以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10.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11.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
12.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综合反映。
13.正常时差:各观测点有不同的炮检距,因而有不同的旅行时,他们相对于自激自收时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14.静校正:设法消除地表因素影响的校正过程。
15.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16.同类波:与入射波波形相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17.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18.电测深: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沿深度的变化,达到测深、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19.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时间域电磁法。
20.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二、填空题
1.地震勘探的三个主要步骤是采集、处理、解释
2.地震勘探的横波有SV波、SH波
3.联合剖面法曲线中的正交点和反交点分别反映低阻和高阻特征
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方法有: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5.观测系统图示方法有视距平面法、普通平面法、综合平面法
6.从实用性出发,地震波可分为有效波和干扰波
7.联合剖面方法有ρs A和ρs B
8.地震勘探的三种方法有反射波法、透射波法和折射波法
9.根据振动特点的不同,地震波的类型分为纵波、横波、面波
10.设界面上下介质速度、密度分别为V1、ρ1,V2、ρ2。
则该界面形成折射波的条件是V2>V1,反射波的形成条件是V1ρ1≠V2ρ2
11.电测深电极距选择的三个条件1/2AB min<h1、1/2AB max>H、(AB/2)n+1/(AB/2)n=1.2~2
1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温纳四极装置有温纳四级、温纳偶极、温纳微分
三、判断题
1.地球物理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
2.槽波地震勘探是面波勘探。
✓
3.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
✓
4.透射波是在井中观测的。
✓
5.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用来勘探低阻体的。
×
6.在煤系中,煤层是一个低速、低密度的夹层。
✓
7.地震勘探是以岩(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
×
8.观测系统是指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
9.槽波勘探主要是利用瑞利波和拉夫波的传播特性。
✓
10.地震勘探不仅可以解决构造问题,同时可以诠释岩性信息。
✓
四、选择题
1.在垂向电测深工作中,所观测、利用的物理场是( A )。
A、人工直流电场
B、地球的磁场
C、地球的重力场
D、人工的弹性波场
2.瞬变电磁法勘探是来观测地下岩石导体的( D)
A、化学性质;
B、密度;
C、一次场变化的;
D、涡流产生的二次场变化的;
3.当地电断面中最下层的电阻率趋于无穷大时,则( A )尾部渐近线为与横轴夹角呈45度的上升直线
A、二层G型曲线
B、二层D型曲线
C、三层K型曲线
D、三层Q型曲线
4.可以压制噪声的方法有( AC)
A、水平叠加
B、静校正
C、检波器组合
D、动校正
5.有关三层地电断面类型表述正确的有(ABCD)
A、1<2,2<3,A型
B、1<2,2>3,K型
C、1>2,2<3,H型
D、1>2,2>3,Q型
6.对瞬变电磁法勘探装置描述正确的为(ABCD)
A、重叠回线是观测垂直分量的
B、分离回线可观测多个分量
C、中心回线还可观测水平分量
D、井中接受可以观测三分量
7.时距曲线为直线的情形有(AC )
A、均匀介质中直达波时距曲线
B、连续介质中直达波时距曲线
C、层状介质中单一水平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
D、层状介质中单一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8.设1、V1和2、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密度与速度,则可产生反射的是(CD)
A、V1>V2
B、V1<V2
C、1*V1>2*V2
D、*V1<2*V2
9.煤田地震勘探能解决哪些问题(ABCD)
A、查明落差≥5m的断层,解释3 m的断点
B、查明直径≥20m陷落柱
C、煤层分叉合并,剥蚀区,无煤区,采空区
D、查明瓦斯富集区及富水区
10.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影响其动力学特点的因素有(ABCD )
A、地震波吸收
B、球面扩散
C、界面反射
D、地层结构;
五、判断分析
1、虚震源原理画地震波反射路径(PPT第一讲P85)
2、判断等视电阻率断面图(PPT第四讲P65、P68)
3、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多解性(PPT第四讲P112)
六、课程设计
1、二维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图
2、高密度电法勘探工程设计
3、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