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斗拱,是汉族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部支出的 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 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 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 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 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征吉祥 如意。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建筑学会将抽象的斗拱作为会徽。
• 房舍的室内地面为了 防潮及减少起沙,一般都要铺设水磨方砖 • 。室外月台大多使用条石铺地取其平坦。 • 而在园路、走廊、庭院、山坡蹬道等处为防止积水或风雨浸蚀则常以砖、瓦、
条 石、不规则的石版、卵石以及碎瓷、缸片等材料,或单独使用,或相互配 合,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精美图案,极具装饰效果。
• 明清园林中的铺地充分发挥了匠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出变幻无穷的铺地 图案,其中以江南苏州一带最为著名,被称作花街铺地。常见的纹样有:完 全用 砖的席纹、人字、间方、斗纹等。砖石片与卵石混砌的六角、套六方、 套八方等。砖瓦与卵石相嵌的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以瓦与卵石相间 的球门、套钱、芝 花等,以及全用碎瓦的水浪纹等。还有用碎瓷、缸片、砖、 石等镶嵌成寿字、鹤、鹿、狮毽、博古、文房四宝,以及植物纹样的。其他 地方的园林中各种形式的铺地 也都有使用,但样式不如苏州地区丰富。明清 时皇家苑囿在大量使用方砖、条石铺地的同时,受着江南园林的影响,也在 园径两旁用卵石或碎石镶边,使之产生变 化,形成主次分明、庄重而不失雅 致的地面装饰。
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
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 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 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 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 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 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 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 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 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 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 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 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 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 作用。
• 在中国木建筑中,横梁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 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屋檐,在主柱与地基间,常 建有柱础。另外,亦有其他较小的柱,不置于地基之 上,而是置于梁架上,以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透 过梁架结构,把重量传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 柱,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
• 中国古代的柱子多数为木造,属于大木作范围;间有 石柱。为防水、防潮,木柱下垫以石质柱础。
分类
①按截面形式分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 形柱、H形柱、T形柱、 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 柱、格构柱;
②按所用材料分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 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 柱和各种组合柱;
③按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
④短柱在轴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材料强度破坏,
⑤长柱在同样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屈曲,丧失稳定。
2.枋
• 横架在柱头上连贯两柱的横木,称为 枋。
• 中国传统建筑的枋以其位置之不同分 为四种:
• 在檐柱上的称为额枋。 • 在金柱上的称为老檐枋。 • 在五架梁上的称为上金枋。 • 在脊瓜柱上的称为脊枋。
3.斗拱
• 斗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 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的组合 构建。斗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 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 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 饰作用。斗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 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 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 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 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 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 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 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内檐斗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 拱等。
屋顶
• 房屋或构筑物外部的顶盖,包括屋面以 及在墙或其它支撑物以上用以支撑屋 面的一切必要材料和构造长长的内部 有一个漂亮的五彩装饰的露木屋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 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 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 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 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 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 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 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 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 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 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斗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 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 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作为中国传统 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 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 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 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 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 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 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 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 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 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 的构件。
➢ 土戚
• 实为墄 • 台阶的梯级:“岭挟楼梯俊,岩牵殿
墄斜。” • 《景福殿赋》有注:王者宫中,必左
墄而右平。墄,犹国也。言有国当治 之也。槅鞠亦有治国之象,左墄而右 平。
➢ 勾阑
• 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 • 二层阑版为“重台勾阑”
➢ 铺地
• 中国传统园林往往在游人活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都要对地面予以铺妆处理,这 就是所谓的铺地。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 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 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 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 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 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 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 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 部分。这个水平框架如今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 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 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 须弥座
•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 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用须弥山做底,
•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 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 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 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 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 ,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 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 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 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 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 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 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 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 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 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 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 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 铺地
• 室内铺地
• 室外铺地
大木作
➢ 大木作
• 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 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 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 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 的承重部分。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 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
1.柱
• 柱是建筑物中垂直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 重量。
斗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