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教案--------------------------------------------------------------------------------【字号:大中小】【背景色】《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一、教学目的: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
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
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
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生活在宫庭之中,又大多有经学渊原;东汉后期,社会矛盾突出,文人多有耿介之气。
审美意向上,汉代人向往壮丽恢宏,虽受经学矫正,犹有浪漫玄想之好。
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提要: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P137]两汉经学概述:汉初重黄老之学,楚地文化气息是比较明显的。
至武帝时董仲舒、孔安国等人才使儒术倡盛起来。
汉儒之学,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形成“杂霸而治”、“外儒内法”的特点。
“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置五经博士。
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
”[1]经学分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学派执着于“微言大义”,有寻章摘句、神学化的倾向;古文经学派在汉末声势才大起来,重于训诂征事。
经学笼罩文学:官方提倡经学,儒经立于官学,使经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
汉代官僚主要采用州郡举荐的方式选拔,品德修养与经学研修成为士人努力的方向,因而使学术支配文学,经学更支配一切。
东汉继先秦以来,实用性仍占了文学的主导。
经学的利弊:可以把经学看作儒学的具体表现。
经学重视对古籍的学习研究,好的学风容易传承下来。
也使封建国家对文人思想的控制加强,也有的儒士拘于门户之见,思想走向僵化。
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提要:赋的多源性辞赋的分工与合流从《史记》到《吴越春秋》五、七言诗的孕育汉代文学的分期[P139]文章的演变:文章意识在汉代的逐步清晰文章形态从先秦的文史哲杂糅,到其在汉代的逐步分离文章观念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汉代文学的分期:汉代文学的分期与其社会发展的分期有内在的联系。
两汉之前期(高祖至景帝,前206~前141),是汉代社会的上升期。
西汉中期(武帝至宣帝,前140~前30),是汉代社会的繁荣期。
西汉后期至东汉中期(元帝至和帝,前29~106),是汉代社会的平稳期。
东汉后期(安帝至献帝,107~196),是汉代的衰微期。
汉代文学的发展变迁也可以由这四个时期分开,特别是汉散体大赋的发展,与此密切联系。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不同情况下,对“赋”的理解有偏义。
首先,汉赋与楚辞关系密切。
其次,汉大赋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再次,赋的发展基本与文的走向一致。
汉代散文:汉代散文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类。
一是政论散文,二是史传散文,三是记事散文,四是抒情散文。
汉代诗歌的两种走向:汉代诗歌本以乐府收集的“歌诗”最有名。
汉代个体诗人的创作,应注意乐府文人诗,东汉末文人诗。
五、学术信息汉代社会情况——秦以苛法治国,汉初文景之治以休养生息出名,其实景、武二帝亦颇以“忍而好杀”出名。
“汉以廷尉主刑狱,而中都它狱亦不一……《张汤传》苏林曰:‘《汉狱注》狱二十六所。
’《东汉志》云:‘孝武帝所置,世祖皆省之。
’东汉洎唐,虽鞫囚非一处,然不至如是其多。
国朝但有大理台及台狱。
”[2]考汉臣死于法者颇众。
六、作业:练习:以二元图表归纳汉文学概况。
如果可能,引入汉代思想、社会状况的变迁。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秦及西汉散文总体情况,掌握有代表性的作品。
2.能力目标:分析秦汉散文内容与形式的时代特点。
3.人文目标:秦及西汉散文的当时意义。
二、教学方法:课堂讨论,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学习贾谊的政论文,进而认识西汉初散文特点。
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吕氏春秋》提要: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P144]掌握:《吕氏春秋》的作者情况;此书的体例“杂家思想”、《察今》篇的思想倾向。
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提要: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体制独特的刻石文[P145]李斯《谏逐客书》又作《上秦王书》,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其实就是战国说士之作。
其特点有二:一是条理性强,逻辑清楚。
先用史论,次用对比,再加总结深化,富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是先秦诸子散文实用主义的延续。
二是辞采华美。
文中大量运用排偶、铺陈,以“而”“不”“非”等情感强烈的语辞、以及四六短句,造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流畅横肆的气势。
李兆洛谓其为“骈体初祖”。
对后世奏疏写作有一定影响。
李斯刻石文对碑铭的影响也很突出,可称秦一代之文学——即使人们多谓秦无文学。
其文气势雄伟,以典雅浑朴为重,具有法家风范。
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秦刻石文是现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3]。
第三节贾谊的政论文提要:从陆贾到贾谊《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从贾谊到晁错[P147]1 陆贾陆贾亦擅长政论文,事高祖,作有《新语》十二篇,现已散佚,多有伪托[4]。
2 贾谊据说其所著文章有58篇,刘向编为《新书》,已残。
贾谊文章亦有战国余风,纵横捭阖,重铺张渲染,气势充沛。
代表作《过秦论》三篇,提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实为汉初之良方。
《陈政事疏》则被誉为“万言书之祖”。
可以说贾谊是这一时期出色的文人与思想家,他的思想及文章对后世都很有影响。
贾谊提倡“农本”,主张削弱诸侯,限制豪强,加强中央集权。
其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篇;二是疏牍文,如《陈政事疏》;三是类似于“说”的杂论,《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属于这一类。
3 晁错晁错思想与贾谊相近,文风则较为朴质恳切。
《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都提出重农抑商的观点,对封建时代经济政策有明显影响。
总观汉初散文,以政论、疏奏最为出色。
所论多为史鉴、时事。
文笔承战国余绪,讲究气势与逻辑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提要:《淮南子》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P150]1 淮南子的成书及其内容联系:《吕氏春秋》的情况。
刘安雅好辞赋文学,此书也是养士之风的结果。
其中道家与阴阳家的思想比较突出,虽非浪漫的文学,但确得《易》《庄》新奇诡饰的神采。
西汉初还有邹阳,曾是吴王、梁孝王门客,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等,文章有战国余风。
2 西汉中后期的散文作者董仲舒的策对及“学术论文”并不以文采见长,而其思想为汉儒所宗,其人在经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
刘向在目录学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有短篇小说意味的《说苑》《新序》《列女传》,也有好的疏奏传世。
联系:我们知道哪些作品是刘向编集的,他自己有什么创作?西汉书信体散文多以自言其情为主,可命之曰“抒情议理散文”,其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千古名篇,感情激越,真挚动人,也是古代文论及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其他如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可归入疏牍文,东方朔《答客难》等可归入情理散文。
而东方朔、扬雄之作带有游戏意味,值得注意。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是前81年昭帝时一次会议记录的加工,后来班固的《白虎通义》也是此类。
西汉散文多取自史传,本无题目,后人选文时加了题目,所以多有同文异题、同题异文的情况,参阅作品资料时须加分辨。
五、学术信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六、作业:1.练习:选读《吕氏春秋》作品,简述作品的艺术风格。
2.简述:按时间顺序概述西汉散文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练习:殷周青铜铭文与秦刻石文内容的比较。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西汉赋体的发展历程;了解贾谊等主要赋家的情况。
2.能力目标:学习《子虚赋》,理解其特点。
3.人文目标:认识“赋家之心”——社会对作家审美取向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作品阅读,讲授。
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从《子虚赋》看散体大赋的特点。
教学难点:《子虚赋》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