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庆联通校园招聘考试考试时限:120分钟第一部分数量关系一、数字推理。
每道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报考者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请开始答题:1.29, 31, 34, 39, 48,()A.57 B.60 C.65 D.682.3, 4, 2, 8, 6,()A.2 B.4 C.6 D.83.5, 11, 28, 53, 126,()A.135 B.169 C.175 D.1964.2, 4, 12, 48, 240,()A.480 B.720 C.1200 D.1440二、数学运算。
每道题给出一道算术式子,或者表达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报考者熟练运用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法则,利用基本的数学知识,准确、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6.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把2007表示为两个正整数之和?A.506 B.1003 C.2006 D.20078.仓库存有水泥和沙子,已知水泥比沙子多3500千克,水泥的重量比沙子的3倍多500千克,则水泥有多少千克?A.6000 B.5000 C.4500 D.40009.有两根木料,一根长2015毫米,另一根长755毫米,要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不许有剩余,但每锯一次要损耗1毫米的木料,每小段木料最长可以是多少毫米?A.250B.251 C.252D.以上答案均不对11.有若干千克浓度为4%的盐水,蒸发了一些水分后变成了10%的盐水,再加300克4%的盐水,混合后变成6.4%的盐水,问最初的盐水是多少千克?A.0.5 B.1C.1.5 D.212.某商品按定价出售,每个可以获得45元的利润,现在按定价的八五折出售8个,按定价每个减价35元出售12个,所获得的利润一样。
这种商品每个定价多少元?A.100 B.120 C.180 D.20013.电车公司维修站有7辆电车需要进行维修。
如果用一名工人维修这7辆电车的修复时间分别为12、17、8、18、23、30、14分钟。
每辆电车每停开1分钟经济损失11元。
现在由3名工作效率相同的维修工人各自单独工作,要使经济损失减到最小程度,最少损失多少元?A.2321 B.2156 C.1991 D.185914.甲、乙二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乙的1.5倍,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B地、乙到A地后立即返回。
已知二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距离第三次相遇的地点2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A.50 B.40 C.30 D.2515.某机关盖车棚剩下一批砖,办公室部分人员都帮忙把砖搬走,若每人搬3块还剩10块,每人搬4块少20块,问共有多少块砖?A.100 B.110 C.120 D.130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一、选词填空,共10题。
每道题给出一句话,但其中缺少一个或几个词,要求报考者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使之符合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6.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些好诗歌,从中接受美的(),()自己的情操。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悟陶冶B.感化锻炼C.熏陶陶冶D.感染美化17.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不过是(),因此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不能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错误,应该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不足道B.沧海一粟C.微乎其微D.谨小慎微18.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呢?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都会()。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迎刃而解B.不攻自破C.烟消云散D.销声匿迹19.当有一天,权威的生态专家突然告诉世人,科泊尔滩发现了世界现存最大的原始梭梭林,这一消息(),科泊尔滩由此()。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胫而走一鸣惊人B.不翼而飞声名鹊起C.不胫而走一步登天D.不翼而飞不同凡响20.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有浓重的霉味,()是安全而宁静。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而且B.只要就C.即使也D.尽管却21.在这种情况下,保存一点点文明变得十分(),只能保存痛苦。
因为只有痛苦,才能把衰败的过程延缓,()在衰败之后种下复兴的希望。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痛苦同时B.重要因而C.艰巨后来D.艰难甚至22.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两相熔铸。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捉襟见肘B.面面俱到C.顾此失彼D.因小失大23.穿行沙漠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刚刚还在古代遗迹中()人类文明的恢宏久远,没几步却跨进了()的荒原,这种对比经验却从未有过。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叹息杳无音信B.感叹杳无人烟C.感受寸草不生D.惊叹不毛之地24.浅海处,一眼可见密密层层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还有比珊瑚更()的鱼群游弋其间。
海底也有峡谷,只见珊瑚礁猛地()于海底悬崖之下,当然也滑出了我们的视线。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丽坠落B.美丽沉浮C.优雅掉落D.艳丽滑落25.依次填入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批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③每年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误解甄别周游B.曲解鉴别漫游C.误解鉴别漫游D.曲解甄别周游二、阅读理解,共20题。
每道题给出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有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报考者从四个备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26.自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一直是文坛的主力,虽然不如诗与小说那么勇于实验而变化多端,却也不像这两种文体那么历经欧美风雨而迷惑于各种主义、各种门派。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散文的发展比较稳健,受外国影响较小B.新文学运动以后,诗与小说受欧美影响很大C.诗与小说不断变化,而且勇于进行新的探索D.新文学运动以后,散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27.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
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
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
这样一个时代到来了:人们越来越努力根据自然法来解释事情,对以权威文本为根据的传统解释表示怀疑,对人类多样性的兴趣日渐浓厚。
下面对“人类多样性”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不同B.人类的不同起源和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看法C.民风习俗的差异和对“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民族的认同D.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及其独特的行为方式28.即便是在钻研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我耳边也会响起一批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苏东坡曾把这种放达称之为“老夫聊发少年狂”。
你看他右手牵猎狗,左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
其实细说起来,他自称“老夫”那年才三十七岁,因此他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
A.做学问应像苏东坡一样有放达的态度B.自己做学问的苦闷和烦恼C.做学问应全身心地投入D.希望体验那种同时享受不同年龄的滋味29.过去十年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并且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高等教育投入所占比重由十年前的80%左右降低到现在的40%左右,绝大部分用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按生均经费,小学生的生均投入经费增加了2.3倍,中学生的增加60%,而与此相对的,大学生生均政府投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将近20%。
这段话强调的是()。
A.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B.政府对大学教育投入不够C.政府对教育投入结构发生了变化D.政府应该减少中小学投入,加大大学投入30.“解构”这一概念,最初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就像拆解一座建筑、一种伪装,德里达希望以此让人从“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以便结构、神经显现出来。
但是,当解构主义从一种“反叛的哲学”上升为“统治的哲学”时,其弊端也就显露无遗。
正像王朔的小说,如果说对真理和权威的消解显示了其最初的进步意义,那么当其开始“消解一切”、“背叛崇高”之时,就已经走向了反面。
对以上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是()。
A.解构是对天经地义的信条的破坏或质疑B.王朔的小说最初是对权威的消解C.解构其实是“消解一切”、“背叛崇高”D.解构上升为“统治的哲学”时,也成了一种理论上的专制31.“拯救信仰”,可以说是一直以来知识分子最热衷的工作,这种布道的热情,是不少作家或文艺工作者的动力。
然而,这又注定是一件希望渺茫的工作,其困难的程度,有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
因为这中间包含着一个类似于启蒙问题的巨大悖论:之所以有拯救和启蒙,就在于少部分人认为“应该那样”、“那样才是对的”,但谁又能证明这种“对”是真的对呢?本段文字主要阐明了()。
A.知识分子们最热衷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B.“拯救信仰”成功的希望有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C.“拯救信仰”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包含了巨大的悖论D.“拯救信仰”之所以难以成功是因为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悖论32.只是,文场的热闹之外,我们却依然感觉到文学批评缺席的丝丝缕缕的寂寞。
知人论世的、探幽发微的、切磋琢磨的、公允平和的正常的文学批评,已经很少看到了。
而那些经过刻意雕琢高调祭出的“炮轰”,其表露出来的批评姿态,或曰批评身段,更多是一种观点的自我欣赏,最多也不过是评论家之间的互相抚摸。
对本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如今的文学批评大多数是评论家之间的肤浅的相互品评B.深刻而公允的文学批评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刻意的炒作C.评论家们相互的“炮轰”实际上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D.文场的热闹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的繁荣33.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
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
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34.人流感病毒主要作用于鼻腔和咽喉的受体亚型阿尔法2.6,而H5N1病毒通常影响的是下呼吸道受体亚型阿尔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