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命运难以琢磨,命运弄人……无论什么人,无论生于什么时代,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与生存环境,都会充满各种挑战,充满各种危机。
因此,要想生存下去,要想使生命得以延续,忍耐几乎就是生活的常态。
与忍耐结伴而行说到忍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难以忍受和痛苦不堪。
人降临到世间就注定了要和忍耐结伴而行并追随着人的一生。
忍耐作为生存的常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又不尽相同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忍耐有大有小,大小之间得失尽现。
寸土必争,见利就夺,不能让他人有所得,小便宜常占,功劳据为已有,搞得和周围人的关系从此紧张起来,弄得自己工作和心情都不顺畅,真有点得不偿失。
甚而有的人就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造成的恶果有时十分的严重。
这不难看出忍耐是何等的重要又是何等的不平常。
忍耐是无可奈何,忍耐是信念的坚守,忍耐是对人生感受的一种体悟,忍耐是艰苦和漫长的等待。
在忍耐过程中,不作出努力和付出的回应无疑是等于承认自己的不行,这种忍耐是十分消极的。
可忍耐常常又是无可奈何,明明是自己上司的提议不对,可你不遵从就是不服从管理,且面临失职的危险,而你遵从了又面临着理性判断和人格尊严的双重考验。
信念的坚守常常会在现实生活中面临残酷的问答。
俗语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道理是多数人都懂得,可真要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艰苦的忍耐和漫长的等待常常是人为追求既定目标而作出的努力。
这种努力有的人是终成正果,有的人无功而返,这又不能不说是人的造化和上帝眷顾垂青的所谓定数。
机遇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倘真如此,艰苦的忍耐和漫长的等待所作出的巨大付出都终将云开见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其间的忍耐程度可想而知。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的读书人都曾在灯下苦读,孜孜以求,为的就是博取功名和出人头地,可在任何一个时代里成功的总是少数人。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一个人已走向了成功,可多少人却在考取功名的漫长岁月中未建寸功,终身穷困潦倒。
范进中举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范进没中举之前常要挨老丈人胡屠户地训斥,家里穷得有时连饭也吃不上,范进以年轻时参试到五十多岁中举,其间所受的苦及漫长的等待与煎熬,其忍耐程度可见一斑,其中举前后的种种遭遇忍不住让人叹息,事世如此,概莫能外。
可到了社会发达的今天又会是如何呢?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其中一位在参加高考后成绩揭晓之日,得知自己离本科分数线仅差几分时,自此智力急剧下降,后来参加工作当了工人,上下班连过马路时都要让自己的父亲领着,可叹啊!可叹!其中另一位为了考上大学连续复读了三年,总算梦想成真,后来在企业里从办公室里的工程师成为中层正职。
他们读书时都吃过苦,下过工夫,可自身对人生的理解及性格原因又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忍耐是可贵的,可我们忍耐过程中所有付出得不到回报又当如何呢?做成一件事情都需有不同程度的忍耐,前提是必须要对当结果出现事与愿违时心理有所准备,这就需要我们日常从不同程度来加强自身,包括学识、修养和身体健康等方面。
忍耐是有意的,忍耐却又是无意的。
昔日张良在桥上散步遇见黄石公,黄石公觉得张良是个人才,为了考验张良的耐性而故意把鞋子脱下来扔到了桥底,而张良若不是看他是个老头就要揍他一顿,而忍了怒气把鞋子捡回来给他穿上,黄石公验证了自己的眼光没错,便把兵书送给了张良,张良终成一代军事家,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当然无心之忍,也是建立在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
如果说忍耐是有意的,他又无不和功利性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许多人发愤读书,农村的是希望走出山沟,摆脱贫困;城市的刻苦读书,希望将来考上名牌大学,面对当今竞争更趋激烈的社会进而为日后谋得一份好的工作,忍耐就是要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常人不能受的罪。
战国时候的苏秦去游说秦王,把身上的钱花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却没被重用,家里的亲人见他回家也不予理睬,他发愤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日夜苦读,终于换来了荣华富贵,家里的亲人对他敬若神明,连老婆也害怕他的权势和富贵,可见人活在世上权势和富贵、贫困和无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人生有了明确的既定目标,这过程中所受的苦和累,所受的耻辱就会在信念的光亮中坚持住,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阶下囚,勾践把美女西施送给了夫差,并且自己和妻子给吴王夫差做奴仆,其间三年中从不倦怠,在夫差得病时亲尝夫差的粪便,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夫差的信任和松懈让勾践得到了喘息和复仇的机会,最终越国把吴国彻底地消灭。
昔日刘备在种菜时,可曹操还是看出了奇巧,论当今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事后也正如曹操的预言,刘备的隐忍和等待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反,而刘备却在不该用兵的时刻为了替自己的结义兄弟报私仇,不顾时机和诸葛亮的劝说,大兵出动,最后惨遭败绩,使蜀国受到沉重的打击,正所谓忍与不忍,祸福自现,忍常人所难忍,最终目标得以实现,该忍时不忍最终酿成祸患。
忍耐常常和逆境成为兄弟,人处在顺境时常常是踌躇满志,在想着下一步怎样大展宏图,在忙于和社会中的人交往和应酬,根本无暇顾及那寂寞的忍耐和对人生的冷静思考。
当人生的轨迹发生了质的改变,不由得让人产生新的思考和面对,说到忍辱负重,不由得人不想到司马迁,司马迁是在汉武帝朝议时商量李陵的事时直言以谏,生性耿直的司马迁招来劫难,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决然选择宫刑,去承受人生屈辱的极限。
这种忍耐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留存的伟大,成就了人类不朽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的直言以谏改变了他整个的人生轨迹,一时不忍惨遭厄运,他又用忍耐屈辱的极限,书写了历史和人生,难道人生的辉煌注定要和祸患结合在一起?忍耐,人生路上一道无法回避却又是令人难解的命题。
越是大人物越要学会忍耐忍耐是生命与存在的常态,它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可人总有耐心不够、心情不好的时候,于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没办法,谁让咱是小百姓呢,我要是当了皇上,我……”其实,忍耐是无所不在的,它既在百姓的身边,也在帝王身边。
聪明的人会运用忍耐,而不是抱怨忍耐;愚蠢的人经常抱怨,却不会运用忍耐。
学会忍耐,会使顺利的事情变得更顺利,会使祸事变小。
而抱怨除了能使性情更加急躁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
忍耐往往是令人难受和痛苦的,而有些忍耐更是让人刻骨铭心的,同是一母所生的郑庄公和共叔段都大不一样,郑庄公眼看着自已的亲弟弟一步步滑向远处,却没有在事发的前端而加以制止,他一再忍让,眼瞅着共叔段走向深渊。
待到时机成熟时,郑庄公一举把共叔段彻底击溃,其中的忍耐令人深思。
春秋时,郑国的郑武公娶了申国姜姓女子为妻,生下了后来的郑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两人。
郑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到了,所以就给他起名叫寤生,姜氏因此讨厌郑庄公,而偏爱共叔段。
姜氏总想立共叔段为太子。
为此她曾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武公始终没有答应她的要求。
后来,武公死去,郑庄公即位以后,姜氏又向郑庄公请求把制邑封给他的弟弟共叔段。
郑庄公对母亲说:“制邑,是一个险要的地方,虢叔曾死在那里,要是其他地方的话,我完全可以听从您的吩咐封给弟弟。
可是这个地方不行。
”于是姜氏又请求郑庄公将京地封给共叔段,郑庄公这次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将京地封给了弟弟共叔段,允许共叔段住在那里,从那以后人们便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
郑国大夫祭仲对郑庄公说:“一般城邑的城墙如果超过百雉,就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先王时的制度,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则不能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超过规定的数量,与国家的制度不合。
将来您一定会因此而有祸患的。
”郑庄公对祭仲说:“我的母亲要这样做,我又怎么能够避开这祸患呢!”祭仲说:“您的母亲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点妥善处置了共叔,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
一旦蔓延起来,那就难以控制了。
蔓延的荒草尚且不能轻易清除,更何况他是您的爱弟呢!”郑庄公想了想,回答他说:“多干坏事的人必然会自取灭亡。
先生姑且等待事情的发展结果吧。
”不久之后,太叔又命令地处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听命于自己。
郑国很多大臣听说后都对太叔的做法不满。
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不能容忍这种土地两属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呢?如果您想把君位让给太叔,那么我就请求前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是要把自己的君传给太叔,就请您尽早除掉他。
不要让百姓有疑心。
”郑庄公说:“你不必急于这样做,他如果继续这样做卜去,会有他倒霉那一天的。
”后来,太叔又公开地把那些地区划归为自己的属邑,势力一直扩展到了廪延一带。
公子吕又去对郑庄公说:“现在是该除掉太叔的时候了,他的势力雄厚了就会得到更多的人力。
”郑庄公说:“他对我既不讲君臣大义,也不讲兄弟亲情,即使他的势力雄厚了,他也必然会自取灭亡。
”太叔在他自己的封地修建城墙,积蓄财物,修造铠甲兵器,又准备了大量兵卒战车,准备袭击郑国的国都,他的母亲姜氏也准备打开国都的城门做内应。
郑庄公了解到了他们叛乱的日期,就对臣子们说:“他们要攻进国都,这是大逆不道呀,现在才真的可以动手了。
”于是郑庄公命令公子吕率领着200辆战车去攻打京城。
京城的百姓知道太叔想与郑庄公作对,见到郑庄公的部队来,都叛离了太叔。
太叔失去人心,军队也不愿为他效力,他只好逃走,到了鄢地。
郑庄公又亲自统兵到鄢地去讨伐太叔。
五月辛丑日,太叔又逃亡到共地去了。
这件事发生之后,郑庄公非常生母亲的气,便把他的母亲姜氏安置在城颍,并且向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决不再见面了。
”可是事后不久,郑庄公又对自己的这一举动感到后悔。
郑国的大夫颍考叔负责掌管边邑颍谷,他听说了这件事情以后,便带着礼物到国都来拜见郑庄公。
郑庄公赐给他食物,而他在吃的时候却把肉剩了下来。
郑庄公见了但询问他,他回答说:“小人家里有老母亲,已经吃遍了小人供应的食物了,只是还没有尝过君主的肉羹,请允许我把这些东西带回去给我的母亲尝尝吧。
”郑庄公听了,十分感慨地说:“你有老母可以孝敬,唯独我却没有啊!”颍考叔听到郑庄公的感慨,借机问道:“我冒昧地问问您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郑庄公便把自己的母亲帮助自己的弟弟要攻打国都的事情告诉了他,并且向颍考叔表示自己已经感到后悔对母亲说的那句“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话了。
颍考叔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情忧愁呢?如果挖地一直挖到涌出了泉水,你们母子在地洞里相见,谁又能说这不是在黄泉下相见呢?”郑庄公听了颍考叔的话大喜,他果然照颍考叔说的那么办了。
地洞挖好之后,他命人将母亲姜氏请到地洞之中相见。
郑庄公进入地洞后赋诗说:“这个大地洞之中,非常和乐啊!”姜氏出洞以后也赋诗说:“大洞之外,非常舒畅啊!”从此以后,郑庄公母子俩人和好如初。
《春秋》里面记述这段故事时,故事的名字叫:“郑伯克段于鄢”。
用这个名字是有怀有深义的,它意思是说,共叔段不能顺从兄长,所以不能称他为“弟弟”;而“克”字原本指的是两个国家的君主在交战,所以,既然共叔段不像弟弟,那么写郑庄公与共叔段便使用这个了“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