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源于生活,情感真挚——记叙文文写作(教师版)

源于生活,情感真挚——记叙文文写作(教师版)

源于生活,情感真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习目标】⒈学会取材于生活的真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⒉加强自我表达能力和对美的情感体验,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和独立的思考写出打动人的文章。

⒊掌握抒发情感的一般技巧。

【名作导引】一个异乡别居的“我”,一个让“我”揪心不已的背影,一份重拾亲情的愧疚与挚爱。

——《背影》一个遭遇青春挫折叛逆、变形的“我”,一个遍布母亲寻找儿子的脚印的地坛,一份长大后懂你的忏悔与感悟。

——《我与地坛》一个久试不第落寞的“我”,一间伴“我”成长、记录悲欢的小屋,一份对逝去亲人的追忆与人生沧桑的感叹。

——《项脊轩志》“诗缘情。

”——陆机《文赋》“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写作指导】一、导入新课:文因情感而发,情感是文章的血液,是文章的生命,情与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要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

二、例文引路:米粒、谷粒、血汗这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学家吃饭,走进她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毯……"喷喷,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上饭时,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颗颗雪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

"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

吃到还剩浅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儿?”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嘱又在耳边回响了: "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儿,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万别再舔碗了。

"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

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儿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

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

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怀的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

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

""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身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城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

"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

"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句。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

”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

【点评】对比中见真情,对比中出真知。

文章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在对比中彰显“情感”,在对比中体现“真知”。

文章描写了一次“他”到女同学家中吃饭的过程,一件小事却写出了大波折,文章始终是在对比中展开的,有“他”和女同学家庭的对比,有“他”在家吃饭的方式与在别人家中做客吃饭方式的对比,有“他”对待一粒谷粒的态度与父亲对待一粒谷粒态度的对比,有“他”在吃饭过程中思想变化的对比,在一层一层的对比中,人物思想性格不断变化,对“粮食”这一事物的认知也随着“他的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不同”这一论题。

三、知识梳理:(一)有个性的亲情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讨论交流:这段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为什么?片段一:晚自习后,我独自走在那通向家门的幽深黑暗的小胡同里。

抬头仰望,一盏属于我的灯不知疲倦地亮着,那盏灯在我眼里,总是那样明亮而温暖, 夜空的星月相比之下顿显失色。

回到家,桌上照例摆着一只削得平滑完美的苹果和一杯飘着浓香的奶茶。

我舒服地陷在沙发里, 品味那清脆的香甜和浓郁的醇美,沉醉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病因分析:初看语言还不错,但对照《陈情表》、《项脊轩志》等几篇文章之后,发现文中少一个“真我”,体现出的是学生在感悟亲情时内心的空洞。

类似的情况还不少,无论是写母爱的细腻,还是写父爱的厚重, 多数同学都写得较平淡、肤浅,细腻不足,厚重不够。

片段二:自己家离校很远,常到同学家写作业。

每当看到同学的妈妈站在家门口迎接自己的孩子或是在同学的头上、脸上抚摸两下, 心中便好生羡慕——她真幸福呀!我的妈妈是名营业员,工作很忙,每天回到家便往床上一躺,累得起不来, 根本没有精力过问我和哥哥。

每次我放学路过她的商店,她都在帮别人抬货,身上又是灰又是泥的。

我亲热地叫上一声“妈妈”,多希望她能像同学的妈妈那样把我搂进怀里问寒问暖。

可她只能抱歉地向我示意“手脏”,让我赶紧回家,注意安全。

她眼神里写满了关切和歉意,我便如得到了补偿一般, 满足地踏上归途。

别人的妈妈用手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我的妈妈却是用她深情的目光抚摸着我, 令我同样感到温暖。

”点评:片段中不仅写出了母爱的共性, 更展现出自己对母爱独特的观察和感悟(母亲的爱在深情的眼光中)。

例文将亲情中最珍贵的东西充分展现出来, 写出的作文有个性,有深度,因而引起别人注意。

(二)有载体的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有了“情”后如何让学生把这种无形的虚体展现出来, 至关重要。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大多与一定的人、事、物相关,特别是某种强烈情感的爆发, 往往有其特定“触发点”或“动情物”,它可能是一个人或物, 也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等等。

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些触发情感波澜的“点”与“物”。

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项脊轩志》中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呼唤”。

以“之”为媒,不仅可以掀起文章的情感波涛, 而且可以在读者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迹。

以下一段学生的描写就比较成功。

1、阅读下面两个片段文字,讨论交流:这两个片段文字是否做到了感情真挚?为什么?片段三:我看见父亲指间的香烟在漆黑的卧室中忽明忽暗, 借着微弱的星光,我能看到的,只有父亲那如雕塑般的背影。

我倒了杯茶,走到父亲身边,低着头轻声说道:“我以后会努力学习的,您别再生我的气了!”父亲依旧抽着他那廉价的黄果树牌香烟。

我依旧低着头,扯着自己的衣角,默不作声。

沉默良久,父亲叹了口长气,说:“考得不好不要紧, 关键是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我只低声道:“下次不会这样了。

”黑暗中,父亲又长长地抽了一口香烟, 借着渐次亮起的火光,我看到的,分明是父亲那日渐憔悴和苍老的容颜。

点评:此段在描述父亲时抓住了“香烟”这个载体,借助“廉价的黄果树牌香烟”, 我们了解到父亲生活的俭朴和艰辛;借助“渐次亮起的火光”我们感受到父亲的深沉和希望。

片段四:爸爸非常爱我。

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我百般呵护,他深深地爱着我,在他心中,只有我最重要。

可以说,爸爸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

爸爸呀,我最亲爱的爸爸,您深爱着我,我也永远深爱着您。

病因分析:这是一段写父爱的文字,语言通顺,中心明确,但是,父亲怎样爱我们?父亲对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都没有具体的描写出来,可以说,这段文字内容空洞,空喊口号,父亲的爱没有具体表现出来,因此,没有抒写出真情实感,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

那么,如何表达出真情实感呢?那就要“化虚为实”,即把无形的父爱化为有形的生活小事,在叙事中做到情物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

这样,让人通过对文字的阅读感受到要表达的情。

当然,表达的情也可以化为物或人,做到情物交融、情人交融。

升格训练: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

不能忘记,几回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

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

爸爸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06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范文点拨:把升格前后的文段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二段文字要比第一段文字更感人、感情更真挚,因为它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三件事表现爸爸对我们的爱。

这样,抽象的情就化为了具体可感的事,做到了融情于事,真挚感人。

3、写作训练:下面这段文字,赞颂的母爱有点抽象。

请你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在原文基础上添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母爱表现得更加形象,感情表达的更加真挚。

片段五:妈妈,你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生。

你是这样的爱我们,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你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

怎能忘记,在季节的轮回中你执着的坚守家园,默默为我撑起爱的浓荫。

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

升格训练:妈妈,你的爱博大精深,纯洁无私,永远照亮着我们,伴随我们一生。

仍然记得,寂静夜,油灯下,您飞针走线,细细地缝补着孩子们因顽皮弄破的衣裤。

灯影下,依稀可见,苦难磨砺了本该白润、娇柔的双手,风雨雪霜使双手变得干枯、龟裂,岁月的沧桑刻满额头,银丝早发。

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

仍然记得,那年隆冬,体弱的我午夜高烧不退,几近昏迷。

您二话不说,备上爬犁,扯上被褥,紧紧包裹着我,和哥哥一起连夜用爬犁把我拉出深山、送入医院,一直守候七天七夜。

妈妈啊,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您用博大的母爱为我们保驾护航。

在季节的轮回中你执着的坚守家园,默默为我撑起爱的浓荫。

妈妈啊,我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最温暖、最芳香、最坚强的同义词。

(07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教师总结:这段文字,与第一段相比,增加了妈妈油灯下缝补孩子们衣裤的情节和妈妈送我去医院的情节,这样,妈妈爱的无私、爱的伟大就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三)有细节的表达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

要使学生的作文打动读者的心, 细节描写这样的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如:《项脊轩志》通过选取生活中的琐事, 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