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复习题

刑法学复习题

刑法学复习题年级:2014 级专业:法学一、简答题(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

2、简述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3、我国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理方法包括哪些基本内容?4、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和我国刑法对教唆犯规定的原则。

5、怎样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6、犯罪中止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是什么?7、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8、简述坦白与自首的异同。

9、简述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10、简述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原则的规定。

11、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2、简述犯罪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有哪些?13、简述非法经营罪的构成特征。

14、简述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15、简述我国刑法减刑和假释的区别。

16、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是什么?17、简述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有哪些区别?18、简述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构成特征。

二、辨析题(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先判断对错1分,再说明理由3分;判断错误,整题不给分)1、在共同犯罪中所有的实行犯都是主犯。

2、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同时构成受贿罪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3、基于索债目的帮助他人实施绑架行为,构成绑架罪。

4、只要没有被法院实际判处刑罚的,就不认为是犯罪。

5、犯罪既遂就是行为人实现了预期的犯罪目的或者造成了犯罪结果。

6、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有犯罪目的。

7、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退出或者放弃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

8、伙同他人抢劫自己与配偶的共同财产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9、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处罚。

10、非法拘禁罪是典型的连续犯。

11、特赦是对于受罪刑宣告的人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执行,既可以赦其罪,又可以赦其刑。

所以,特赦后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12、所有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13、犯罪客体就是犯罪对象。

14、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或者资助恐怖活动培训的,构成资助恐怖活动罪。

15、贪污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情形,若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16、想象竞合犯是处断的一罪,实质的数罪。

17、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只有定性因素,没有定量因素。

18、所有的教唆犯都是主犯。

19、只要构成数罪,就必须实行数罪并罚。

20、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三、案例分析和论述题(3题,每题10分,其中论述题答对要点3分,展开论述7分,每题不少于500字,共30分)1、试述犯罪不作为的概念及其成立条件。

2、试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其在我国刑法立法中的体现。

3、试论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各自刑事责任。

4、如何理解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5、2007年,甲因为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

刑满释放后,甲一直不思悔改,游手好闲。

2014年某日,甲将同村的乙(13岁)奸淫。

事后,甲威胁乙,叫她不要向别人说起此事,否则就要报复她家人。

同年,甲教唆同村的丙(17岁)强奸了同村怀孕的妇女丁。

并在实施强奸过程中,由于丁的苦苦哀求,加之看到丁怀孕在身,未对其实施奸淫。

事后,丙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问:上述案例中,属于法定情节的有哪些?属于酌定情节的有哪些?对于这些情节,应当如何处理?6、张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

张某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

正要离开时,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

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张某撞个正着。

张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张某恐保安员醒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

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问:(1)张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中的哪种类型?请简要阐明理由。

(2)张某盗窃未遂后将保安员打昏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为什么?(3)张某返回作案现场(本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请简要阐明理由。

(4)对张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7、甲对乙的财富垂涎已久,某日强行将被害人乙的儿子丙(8岁)绑架,并将其藏在一山洞里。

然后,甲托不知情的丁给乙带信,向乙勒索100万元,否则就杀死其儿子,并威胁乙不得报警,否则将立即撕票。

乙回答:“我手上一时没有这么多钱。

”甲丛恿乙去盗窃其家附近银行的存款,以支付赎金。

乙救儿子心切,某夜果然进入银行,盗窃100万元现金放到甲指定的地方,甲随后立即将乙的儿子放回。

但是,丙由于在被甲扣押期间受到虐待,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回家后第二天即因身体极端虚弱而死亡。

问:(1)乙可否以紧急避险为由,为自己盗窃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辩解?为什么?(2)对盗窃金融机构一事,甲、乙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各自的罪责如何确定?(3)对甲应如何定罪处罚?请简要说明理由。

8、甲系某国有公司经理。

生意人乙见甲掌管巨额资金,就以小恩小惠拉拢甲。

后乙以做生意需要资金为由,劝诱甲出借公款,并与甲共同策划了挪用的方式,还送给甲好处费5万元。

甲未经公司董事会决定就将100万元资金借给乙。

乙得到巨款以后,告知银行职员丙该款的真实来源,丙为乙提供资金账户,乙随即提款用于贩卖毒品。

在甲的催促下,一年后,乙归还30万元,后来就拒绝和甲见面。

甲见追回剩余70万元无望,就携带乙归还的30万元潜逃。

甲半年内将30万元挥霍一空,走投无路后向司法机关投案,并交代了借公款给乙、接受乙的贿赂和携款潜逃的事实,并提供线索协助司法机关将乙捉拿归案。

乙归案后主动交代了行贿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贩卖毒品的犯罪事实。

问:甲、乙、丙分别构成什么罪?请简要说明理由。

9、案例分析:1987年7月,王某因实施暴力强奸而被人民法院依法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后其服刑表现不错,1999年7月被假释。

2001年3月的一天,王某盗窃一辆汽车(价值8万元多元)而未被发现。

2003年4月,王某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的行为而被逮捕,其后交代了自己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盗窃汽车的行为。

问题:(1)对王某适用假释是否合法?(2)对王某是否还需要撤销假释?(3)对王某上述盗窃行为应如何处理?(4)对王某敲诈高校钱财的行为应如何处理?(5)对王某最后的刑罚应当如何确定?10、案例分析:某县酒店承包人章某(男,1964年12月生),因经营不善而严重亏损,遂产生了绑架勒索财物的主意。

经考察,章某选定了本县个体户吴甲之子吴乙(7岁)为绑架对象,并对吴乙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跟踪了解。

2003年9月14日上午,章某对本酒店的服务员王某(女,1985年12月生)说:有人欠债不还,咱们去把他孩子带来扣押,逼其还债。

王某同意。

当日中午,章某将王某用车带到吴乙的学校并将吴乙指认给王某。

随后,王某将吴乙骗出。

章某与王某一起将吴乙带回酒店,将吴乙关押于贮藏室内。

16时许,章某打电话给李某(女,1986年5月生,系章某外甥女),告诉她自己绑架了一个小孩,要求她帮助自己打电话给吴家勒索财物,并告知李某吴家的电话号码以及勒索50万元人民币,并表示事成之后必有好处。

李某同意。

随后一个多小时内,李某共3次打电话给吴家勒索财物。

次日,章某赶到李某住处,再次要求李某继续打电话向吴家勒索,李某予以拒绝。

9月17日,因被害人家属报案,三被告人被抓获。

问题:(1)分析上述有关人员的构成何罪以及共同犯罪情形。

(2)分析本案中的犯罪停止形态及刑事责任。

(3)如果本案中章某见勒索未成杀死吴乙,则章某构成何罪,如何处罚?11、案例分析:2001年9月9日,某国有水泥厂将其机器设备等财产向本县某非国有保险公司投保。

同年12月9日,水泥厂的一台主电机烧坏,该厂厂长甲指派该厂法律部的张某、王某向保险公司索赔。

张某、王某向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乙表示将给予好处费。

之后,张某通过熟人将电机送往个体户丙修理,花费1万元。

丙给张某5000元的手续费,希望以后继续给其介绍业务,并应张、王二人的要求将修理费票面价格多开2万元。

张、王二人以水泥厂的名义向保险公司索赔。

乙按虚开的修理费3万进行支付。

事后,乙想起张、王二人曾许诺给其“好处费”便向张、王二人索要5000元。

张、王二人将余款1.5万元私分。

问:(1)水泥厂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张、王的行为构成何罪?(2)张某收受5000元回扣的行为构成何罪?(3)乙、丙的行为应如何定性?12、案例分析:包工头宋某为达到出国观光目的,向有关人员送礼3万元。

在国外宋某赴赌场赌博赢3万元。

回国将一半赌金赠与本村小学。

不久因宋某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将低标号水泥代替高标号水泥使用,用细钢筋取代粗钢筋,造成其承建的一座礼堂倒塌,损失40余万元。

为逃避制裁,宋某找到任某公司经理的同乡金某商议对策,恰逢金某因倒卖许可证和走私文物等事发正被追查,金某提出让宋某先到其在边境的一远房亲戚家暂避。

行前金某交宋某2万元作路费,并请宋将自己倒卖许可证和走私凭据带走。

宋某走后,金某恐其难逃法网,遂命其表弟覃某带刘、黄二人(均是劳改释放人员)在途中将宋某干掉。

覃闻言色变,劝金某放弃。

金某给覃3万元,称只要覃将自己的一亲笔信带给刘、黄二人,并随其找到宋某,不必覃动手,覃默许。

覃在途中将金某的信交给刘、黄二人,假说自己另有急事,一切事由可与金某直接联络,遂中途下车。

刘、黄二人寻到宋某欲施毒手,经宋某苦苦哀求并许以重金,遂放过了宋某。

返回后谎称事毕,各从金某处得“赏金”一万元。

后宋某向当地公安机关自首。

问题:请分析各人的刑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