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传播史论答案A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传播史论答案A

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传播史论(A卷)参考答案A传播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传媒文化心理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2、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它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3、文化接近性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对文化接近性的表述是:文化和个人一样具有相似性,比如所有文化都有一种语言,都有关于年龄和性别方面的规划和规范,都有政府、宗教、经济、娱乐、游戏、艺术和音乐等系统。

具有了文化的接近性,双方在传播过程中就显得容易许多。

二、简述(每题(15分,共30分)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产生过程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内容: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②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论争不断走向激化)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是妥协的产物,并没有引起各国的重视。

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麦克布莱德报告》: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b.过度集中垄断必须解消;c.必须从内外清除某些障碍以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平衡流通;d.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e.应保障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f.发展中国家要提高改变现状的能力;g.发达国家应为实现上述目标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h.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利益、愿望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的权利;i.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j.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年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塔罗瓦尔宣言》: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

③英美退出教科文组织—今2、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传播媒介的进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

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三、论述(35分)卡茨曼的知沟理论及其在地区开放中的应用前景1974年,N.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这就是说,现有信息水准或信息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其理由是:(1)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储量大的社会群体;(2)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的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3)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

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是均等的;(4)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是成正比的,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储存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目前,“信息沟”乃至“知沟”理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两个,一是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二是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问题。

70年代乃80年代的一些研究的着眼点,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平等。

例如,拉丁美洲国家不少学者认为,发达国家提供信息、物资和资金援助对象主要是当地从事大规模经营的农场主和高学历的富裕农民,而一般穷苦农民即使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也得不到任何援助。

这种援助不仅没有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这些学者主张,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应从战略上来一个转变,把援助重点放在贫困阶层,尤其是放在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上。

进入90年代以后,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拓展到了整个信息社会规划和建设的领域。

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试图通过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所有的个人“提供均等的传播机会,以期缩小社会阶层间的信息差距乃至”知沟“的一种设想。

当然,这个计划完成以后的效果如何,我们还拭目以待。

许多学者认为,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缩小社会的“信息沟”“乃至“知沟”至少必须在两个方面采取对策:(1)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订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便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2)(2)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换句话说,仅有了硬件的普及还不够,由于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或教育,缩小社会“知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信息沟”乃至“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省份已经有了卫星电视,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个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呈扩大之势。

不少调查表明,我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比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研究这些内外的“信息沟”、“知沟”以及解决的对策,实乃我国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A新闻传播史部分(共70分)一、名词解释(20分)1、《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

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

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2、《时务报》1896年8月9日,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旬刊,石印。

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

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

数月之间,风糜海内,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百日维新期间,清廷允御史宋伯鲁之请,改为官办。

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69册。

由汪康年改办为《昌言报》。

3、韬奋精神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二十多年,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一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目的,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倡导创造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等4、普利策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

17岁时从家中出走,想从军,因视力差、身体弱而被拒绝。

后被美国军队招募,成为一名骑兵。

1867年加入美国籍。

1868年当了德文《西部邮报》记者。

他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地挖掘各种新闻,后成为该报的全资经营者。

到1878年,他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于当年12月9日出价2500美元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

后与当地《邮报》合并为《圣路易斯邮讯报》。

1883年,他以34.6万美元买下《纽约世界报》。

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

他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