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妃曲二首(其一)优秀课件 语文版

明妃曲二首(其一)优秀课件 语文版


八、主题思想(小结)
此诗旨在歌颂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 家的坚贞;并对国土沦丧而不能收复寄托了感慨。同 时也对帝王的昏庸进行了批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情怀。
九、作业布置:
1、背诵与默写。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此诗,注意语句的优美和文采。 3、收集有关王昭君的资料,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1、诗人是如何凸显昭君的美貌的?
(捕捉意象)凄清惨淡景象
捕捉意象 反衬手法 侧面烘托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鬓乱伤心落泪 反衬手法
君王不自持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不忍离去,无奈无助 写出昭君 的美丽
(侧面写法)问罪画师,以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平生所见反衬昭君的美丽
六、诗歌鉴赏
问题思索
1、诗人是如何凸显昭君的美貌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昭君在漫长的和亲岁月中是否还怀国思乡?如果是,请结合 诗句谈谈你的看法。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3、既然王昭君远在塞外,身处异域仍“心系汉家”,那家人给 她捎来了什么消息。从这些消息中,你又捕捉了什么内涵?
六、诗歌鉴赏:
王安石
一、情境导入:
二、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 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称“王文公”。 北宋临川(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仁宗庆历进士。嘉 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宗熙宁二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 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 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 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文。
消息①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消息② 以长门闭阿娇的典故劝告昭君 要随遇而安,别再痴心妄想
从而写出昭君的天涯沦落、失意塞北的根源, 在于帝王对嫔妃的薄幸
七、艺术特色:
1、工于剪裁,长于布置,以古文笔法入诗,开启宋代江西诗 派之宗风。 (锁定“初出时”与“既去后”两时段来写王昭君的红颜薄命) 2、长于捕捉意象,巧用侧笔烘托,成功塑造了王昭君红颜薄 命、怨而不怒的高洁想象。 3、勾勒形象,具体生动;借言叙事抒情,温柔敦厚。 4、全诗顿挫逆折极多,韵随情转,是以意象跳跃,跌宕有致。 每四句押一韵脚:时、垂、持—韵;手、有、寿—韵;归、衣、 飞—韵;息、忆、北—韵;韵随意转,音节之抑扬变化,也助 长了昭君一生遭遇之跌宕波折)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作者议论)讽刺汉元帝的案图招幸的好色与愚笨,也强调了 昭君精神风采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失意的同情和对汉元帝 昏庸的讽刺。
2、昭君在漫长的和亲岁月中是否还怀国思乡? 明确:昭君虽身陷胡尘,却心系汉家。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心系汉家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连用三事铺写,
1、个别学生朗读(男女各一位),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范读(背景音乐):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3、全体朗读:
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感情
五、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前八句侧重描写王昭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君初出汉宫时的情景。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后八句侧重叙写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王昭君“既去”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汉宫后的思汉情 绪。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 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其诗歌遒劲 清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 代不乏人。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地的寂 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王安石这首《明 妃曲》别是一种立意。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 冠后宫,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 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 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 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 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但仁 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所以此诗的真 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 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 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 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形象表现了 “心系汉家”的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抽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既然王昭君远在塞外,身处异域仍“心系汉 家”,那家人给她捎来了什么消息?从这些消息 中,你又捕捉了什么内涵?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8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 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