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时间:07-25:垂钓大班古诗小儿教案幼儿园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案幼儿园幼儿大班画牙齿教案篇一: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
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
教材学情简析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
重点难点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课件师生活动环节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
1、谈钓鱼,引入古诗。
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
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2、揭课题,了解作者。
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
注意“垂”字的笔顺。
②了解作者胡令能。
(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
1、归纳问题。
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
(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
)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2、读正确,注意节奏。
(呈示课件)3、自由读,尝试理解。
(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岸边,借着绿草遮掩自己的身子。
有人向小男孩问路,他远远地招手,因为他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答别人的问话。
)三、引导想象,丰富意境。
1、继续提问,挖掘空白。
师:现在,我们已经按照古诗的顺序,也就是按照循规蹈矩的方法将古诗的意思弄懂了,也解决了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部分问题。
但是,这个时候,我想,喜欢刨根问题的同学一定会有新的问题产生。
而且,我认为,好的古诗一半是作者写出来的,一半是我们读出来的。
因为作者不可能把眼前所见所闻全都写出来,必然留有许多的空白,需要我们用想象去填补。
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还有什么没有写出来,让你产生了疑问,请提出你的疑问。
【预设问题,有效引导:小男孩为什么钓鱼?小男孩除了头发蓬乱,还会有哪些外貌特征?小男孩所处的环境除了“草映身”还有些什么?他是怎样学钓鱼的?路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有何贵干,为何借问,外貌怎样,怎样借问等等?小男孩有什么反应?(或小男孩与路人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小男孩钓到鱼了吗?】(呈示课件)师:借助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让古诗变得丰富多了。
下面,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将作者没有写到的东西补充进去,让人听了之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给予提示,变序练说。
(呈示课件)①学生练说。
②全班交流。
四、品析词语,感悟形象。
1、教师质疑,品析词语师:作者为什么要写“头发蓬乱”,丑化小孩?有人看到“稚子”两个字认为小男孩显得很幼稚,作者眼中的小男孩是幼稚的吗?作者为什么写“侧坐”而不是“正坐”?小男孩为什么坐在“草映身”的地方?小男孩为什么远远的“招手”而不是摇手?小男孩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2、思考应答,感悟形象师:由此,你发现作者笔下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小儿郎?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的小男孩。
)师:是的,作者用细致的观察和写实的手法,把一个……的小男孩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样子,听到他的声音,仿佛他那温热的气息拂过我们的面颊。
这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这真是童趣盎然的画面呀!(呈示课件)3、积累诵读,传达情感。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
这些便是难得的童趣!…… 4、尝试背诵,体味童趣。
五、课内拓展,解读“钓”味。
师:其实,古时候的诗人写了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诗,这些诗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手,因此有了不同的味道。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钓鱼诗”。
(呈示课件)篇二:《小儿垂钓》教案设计《小儿垂钓》教案设计授课者:莫拥芳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会写2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
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齐读生字。
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5、“垂”是独体字。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
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
(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
)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
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
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
(应该、答应)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
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
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
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
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板书设计:小儿垂钓遥招手怕鱼惊不应人篇三:小儿垂钓教案《小儿垂钓》教案设计一、前文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常常是跟谁去钓鱼?今天,有一位唐朝诗人想带我们去水边认识一位小朋友。
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学生齐答:胡令能)作者简介,出示课件,找学生读,注意表扬语。
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出示图片)谁能告诉我,他在干什么?(学生答:钓鱼)那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儿:小孩儿垂钓:钓鱼。
指导垂、钓(1)“垂”字的“横”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睡,锤(2)“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
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
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2、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收获就越大。
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1、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儿?2、他是怎样钓鱼的?3、他钓鱼时发生了什么?生: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教师归纳)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
(疑问+发现+想象=智慧。
)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
2、找学生朗读,教师带读,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再交换。
3、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
押en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结合图片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
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四句诗、32个字就写出了这么有趣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精炼的魅力。
来,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
2、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的认真专注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些词的具体意思吗?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垂纶:垂钓,钓鱼莓苔:野草映:掩映,遮掩遥:远远地纶:垂钓用的丝线借问:向人打听,指有礼貌地问怕得:生怕,唯恐应:应答3、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教师质疑,赏析词语,感悟诗句。
师:从“蓬头”看出了什么?生:蓬头是说小孩头发不是梳得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零乱师:我们可以想象:这小孩儿可能早早就起床,没有顾得上梳头就赶到河边,由此看出小孩什么心情、性格?生:急切、纯真······师:(教师做动作)侧坐不是这样的一本正经地端坐,而是这样随意地坐。
是一个很悠闲的姿势!我们想象一下,或许小孩已经长时间地坐在这儿,感觉有点累了,他得换一个感觉舒服的姿势。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坐在一块长满草的地方,他为什么不选一个更干净的地方呢?生:他故意寻找一块长满草的地方,认为这样不容易让鱼儿发现。
师:“草映身”(出示图片)河边长着青草,小孩子就坐在草丛中,那绿草映衬着小孩儿的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和谐。
师:小男孩为什么远远地“招手”(不是“摇手”)而不是直接回答?他只顾自己钓鱼却“不应人”是不是显得太没有礼貌了?(呈示课件)生:他怕出声会把鱼吓跑,而且不是不回答,而是希望路人走近些,他可以轻声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注意读出其中的情趣。
五、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自由背诵,分别找一位男生、女生上黑板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