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会计信息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模块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前序课程有《基础会计》和《初级会计实务》,与本课程相关的后续课程有《成本会计》等,在学生具备手工会计各岗位核心能力基础上,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职业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会计信息化》课程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课程中,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为情境,在对会计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基础上,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完成安装软件、会计软件初始化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同时以“必需够用”为度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在真实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驱动下,为学生搭建会计信息化的整体框架,并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于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职业技能。

(二)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仿真企业会计环境中,以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为逻辑顺序,通过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使用会计软件完成创建账套、对财务软件进行初始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业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并通过对一种财务软件的学习、操作形成对其他财务软件使用的类化经验,利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操作其他财务软件,甚至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有关概念,了解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熟悉我国财政部门对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软件生成的会计资料、采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信息化会计档案保管等会计信息化工作做出的具体规范;
3.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典型会计核算软件各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要求。

(二)能力教学目标
1.能根据单位性质、规模、经营特点、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业务核算流程等,熟练设计会计信息化初始化方案,科学组织会计工作,具备会计主管岗位的基本能力;
2.能根据单位实际发生业务正确判断经济业务性质和内容,在财务软件中正确录入凭证,具备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能力;
3.能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本要求,正确审核凭证、及时记账,具备审核记账岗位的基本能力;
4.能根据单位核算与管理的需要,熟练编制与输出各类会计报表,具备会计报表编制岗位的基本能力;
5.能对软件中出现的一般故障进行维护,具备财务信息维护岗位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严格执行会计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初步具有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处理工作;
4.具有不断获取知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岗位变更的能力。

四、典型工作任务
《会计信息化》课程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
(一)创建与管理账套
1.增加操作员
2.创建与管理账套
(二)基础信息设置
1.机构人员档案设置
2.客商信息设置
3.存货信息设置
4.财务信息设置
5.收付结算信息设置
6.业务信息设置
7.单据设置
(三)业务子系统初始设置
1.采购与应付款初始设置
2.销售与应收款初始设置
3.库存管理与存货核算初始设置
4.总账系统初始设置
(四)总账系统核算与管理
1.凭证处理
2.出纳处理
(五)采购与应付款管理系统业务处理
1.普通采购业务
2.采购暂估业务
3.采购退货业务
4.账表查询
(六)销售与应收款管理系统业务处理
1.普通销售业务
2.销售退货业务
3.账表查询
(七)库存管理系统业务处理
1.材料出库业务
2.盘点业务
(八)固定资产系统业务处理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2.固定资产增加业务
3.固定资产期末业务
4.固定资产结账及账表查询
(九)薪资管理系统业务处理
1.薪资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2.薪资变动及分摊设置
3.薪资分摊账务处理
4.薪资管理系统结账及账表查询(十)总账管理系统期末业务处理1.结转制造费用
2.产成品入库业务
3.结转销售成本
4.自定义转账凭证设置与生成
5.总账管理系统账表查询
(十一)会计报表编制
1.报表模板应用
2.自定义报表设计
(十二)系统结账及对账
1.系统结账
2.总账管理系统期末对账与结账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七、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择
1.尽可能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或选择教材。

如果选择教材,鉴于本课程教材种类繁多,而且不乏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可根据学院教学实际,建议本课程使用已有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

2.教材编写要求。

教材编写应打破传统知识型教材编写体例,应建立行为导向型的教材框架,按照“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各项任务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以具体训练项目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了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

3.教材内容的选择。

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

由于会计信息化课程有前导课程,因此,教材的内容在注重会计信息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把现有企业常用财务软件的应用和案例融入教材,以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会计信息化操作的实际。

在形式上应适合高
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文字表述要深入浅出,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

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

(二)教学建议
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在重点、扼要、基本完整讲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坚持仿真式教学,在计算机上实现仿真训练,训练内容、操作界面与实际应用保持一致,实现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零距离对接,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时不会有陌生感。

应选用典型案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

3.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与氛围。

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以工作岗位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积极探索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评价
1.本课程强调目标评价与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建议表:
2.本课程的考核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主要从应知和应会两方面进行。

对应知部分主要测试理论掌握程度,对应会部分主要测试操作熟练度和准确度。

积极引导学生重视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培养。

3.本课程突出过程评价和阶段(以工作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理论考核、上机操作、平时作业、实训报告等进行综合评价。

4.本课程重视教学的总结、创新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网上平台,将相关课程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视频、习题与测试、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资源上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以及和教师交流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远程会计教育平台。

2.利用专业实验室,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模拟场景、模拟公司合一,教学与软件操作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

3.组建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有计划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阶段实习、顶岗操作,培养学生软件操作能力和维护能力;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来源多元化,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