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源国概况课程标准

客源国概况课程标准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开设学期】:第三、四学期
【参考课时】:72学时
【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实务》
【编制人员】:何杨、王莉、苑秀彬、郑艳
【参与企业】:董振威、龙凡、王焕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用旅游从业人员的思维来深入思考中国主要的入境旅游市场,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对所学相关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服务知识,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专业基础课程起到延伸和丰富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上,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
(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我们课程组通过与旅游企业、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反馈情况,了解旅游企业岗位需求变化的动向,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和实训设计等多处着手,对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改革,立足于培养学生具备旅游市场导游人员,尤其是涉外导游的各项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根据教学内
容对应设计不同的项目,将项目内容分解成不同的“任务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团队,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素质培养为目的,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参与性,并实行教师指导、组长负责制,由各学习团队全体成员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专题,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本课程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导游人员的要求,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主要客源国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认识,能掌握较为全面的客源国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也为从事饭店、旅游管理等专业工作者以优质服务接待各国来华游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对中国主要客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旅游业以及地理、人文概况等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而对世界旅游客源市场和中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基本掌握中国海外客源国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目标
(1)能分析、评价主要客源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特点及经验教训等,为发展健康、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旅游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适应旅游管理、宾馆服务、翻译导游等涉外旅游工作的需要。

(2)培养学生用旅游从业人员的思维来深入思考中国主要的入境旅游市场。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习其他旅游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展现能力。

(5)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三)职业素质目标
(1)认识、了解中国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区的基本概况,从而使其专业结构知识更加全面和合理。

(2)为旅游专业学生在旅游从业方面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用相关专业知识打下坚实
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
学习内容
能力要求知识要求
学时
安排
学习
模块
教学
单元
合计72 五、实施建议
(一)师资建议
1.建议由双师型教师授课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应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视听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方
式形象的演示出来,教学示范清晰可见。

(2)尽可能创建和使用一体化教室,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学练一体。

(二)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
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材《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
主编:鞠海红、王昆欣
(三)课程资源配置建议
开发适合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发挥网络设备实训室的优势,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将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学习空间,补充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能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场地配置建议
建议安排在模拟导游实训室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以职业标准及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考试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考分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由三部分构成:学习态度(考勤)(10%)、作业(实践)40%、期末考试成绩50%。

作业:在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中,都有书面作业,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值。

学习态度:包括出勤率、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形式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