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4《词三首(一)——八声甘州》优秀课件 (3)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4《词三首(一)——八声甘州》优秀课件 (3)
▲由此,能否给这幅图片起个名字?
参考答案:秋江雨景图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受” 怀人——“想佳人”
从哪里看出来?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品读与探讨
圈出《八声甘州》中的领字,说说他 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 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 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 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思考:
王国维说过:“昔人论 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见《 人间词话》)请谈谈《八声甘 州》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 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注音
• 苒苒:rǎn • 邈:miǎo • 颙:yóng • 恁:nèn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 起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以“对“字领起,写清秋暮雨,清澈如 洗。“潇潇”、“洒”不仅状秋雨之动势 ,且描绘出秋雨之声。“洗”写秋雨之结 果,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 的气氛,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图。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 愿望及男女爱情的苦痛,尤长于抒写羁旅行 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 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 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 板,唱“大江东去”。
宋词
清赵翼诗:“江山代有才人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 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 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 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 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 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 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 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 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 余”、“曲子词”、“歌词”等。
情 词人思乡思佳人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分析上片: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意象、对意象的修饰词来把握) 意象: 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 红衰翠减、江水东流 修饰: 潇潇、凄紧、冷落、休、无语、衰、减
概括上片绘景特点: 寒凉、肃杀、空寂
景由心生,体现观景人的心情: 凄苦、悲凉、哀伤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 年,宋真 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 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 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 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 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 酬。”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 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 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 最后三句又反说佳人怎知游子此时亦满怀 思念,假托回答家乡亲人的责备,“争知 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以收束全篇 ,显得曲折有致。
整体感知
• 上阕写 登楼所见凄清秋景 • 下阕写 羁旅思乡之情
八声甘州 (思乡) 柳永
景 暮雨 江天 清秋
凄冷
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题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 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全词共有八小 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令和慢都是音乐上的名称。(因为令 曲短慢曲长把字句多篇章长的词叫做 慢词。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 舒缓)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 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 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
“这一世英名 我不要, 只求换来 红颜一笑 ”的风流 才子
《鹤冲天》展示其个性和命运。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
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 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 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 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 流事,平生畅。青春一饷,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归 思 难 收
望 故 乡 渺 邈
不 忍 登 高 临 远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遴,归思难收 ”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游子 登高思乡之情。“登高临远”是对上片写 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点出远 望秋景勾起的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写出 羁旅他乡,欲归不得的痛楚。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 虽然雨后的黄昏天高气清,悲愁却随之袭 上心头。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有盛唐博大
高远的气象。以上写仰望,往下转写俯视。
• 霜风渐起,凄寒逼人,关河残照,悲凉萧瑟。秋 风肃杀,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更况夕 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在对景物加倍渲 染中,一种游子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其有 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
2、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 特点?
雨—潇潇 霜风—凄惨 (日)照—残 物华—休
秋—清 关河—冷落 红翠—衰减 长江水—无语
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
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
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 “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 也在楼上盼望自己 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 再抒相思之愁。
了解作者
柳永 (约980--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年轻时一连两次科举不中, 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 天》:“忍把浮名,换了浅 斟低唱。”却因此得罪皇帝。 柳永在下一次考试好不容易 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 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 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 他给勾掉了。
了解作者
温庭筠《梦江南》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 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 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 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 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 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 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 念。
想佳人妆楼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梳洗罢,独倚望江 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 白颦洲。
小令:58字以内
词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的
长调:90字以上
分 类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
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 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 者男女恋情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 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 哪入手?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 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 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 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为对方设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 以增添一层曲折。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 变化的?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 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 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不忍”是因为在登临时想到自己年岁 老大、落拓无成,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 再望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 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 伤。那为什么还长年漂泊在外呢?
•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补写思乡之 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途失意的寂寞 和感伤。
• 为什么要抛亲别友,孤旅天涯,受这份煎 熬呢?不正是被区区的名利所羁绊么?其 生活之潦倒、行踪之无着、内心之酸楚又 岂是语言能形容的?真是“欲说还休”。
误 几 回 天 际 识 归 舟
想 佳 人 妆 楼
顒 望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 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 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 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 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 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 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 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安老师·精 心 制 作
八声甘州
柳永
导入新课
• 走进北宋词人,中国婉约派词作代表人物 柳永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代表作品《八 声甘州》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简介作者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
卿,福建人。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 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 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
赏析“洗”字。
•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 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 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 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 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