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_面积和面积单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_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6页。

教材简析:本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实行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但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实际大小的空间观点,形成准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水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准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树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准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

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使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从实物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2. 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4)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5)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 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通过介绍理解三姐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理解面积单位。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4)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课堂练习(课件)
(四)回顾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
八、说反思: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是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协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个概念。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能够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但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不但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实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

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总来说之,对于我这样的经验较少的老师,希望前辈们能够多多指点提出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专研,做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