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概念闭关锁国试题

历史概念闭关锁国试题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2.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耕经济 B.限制工商业发展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6.《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布诏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由此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7.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8.清人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对此诗提到的“国初”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对这一政策持批评态度 B.该政策的实施是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C.该政策的实施断绝了中外贸易的往来D.该政策的实施与统治者的心态有关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不了解,这与当时的对外政策相关,故本题选D。

A不属于对外政策。

B与题中现象关系不大。

C不是主要原因。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海禁”政策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废止明初以来“海禁”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说法错误,材料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故选C。

封建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对外交往有助于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进而伤害到自己政权的稳固,因此明清时期往往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ABD三项都是C的表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
4.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认识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自卫说”是从积极角度进行评价,而“自杀说”是从消极角度进行评价,两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说哪个更正确,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说法错误,排除。

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四个选项的叙述均是该政策产生的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D项。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外,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因此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6.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永乐二年(1404年)……禁民间海船”可知此应为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该举措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故排除A.B.C三项,选择D项。

7.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说明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这最有可能是在明清时期,因此选B,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对外交往,所以重农抑商政策与此关系较远,故排除C;D的说法不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海禁政策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国初海禁严”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是指严格限制对外往来,但是并没有完全断绝对外往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由“此事实大错”可知A项正确;海禁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反清势力,与统治者心态有关,故B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