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答案】C【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

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

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B.笺C.音义D.释文【答案】A【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

“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

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

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答案】B【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答案】B【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B.唐代D.清代【答案】D6、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答案】D【解析】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

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

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答案】D【解析】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训诂方式叫做推原,亦称推因。

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互训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所谓互训,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óB.bòC.báoD.pò【解析】读bó时有迫近,接近的意思。

“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有三个读音。

本意是指草木丛生的地方,挨得很近,读作bó。

引申指迫近、接近。

9、“肥,多肉也。

”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答案】D【解析】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义界。

摹写,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写。

10、“白仗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规矩【答案】A【解析】“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

《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

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答案】A12、《上林赋》:“仁频并闾。

”仁频,即槟榔。

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答案】C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B.《尔雅》C.《周易》D.《尚书》【答案】B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札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答案】A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

A.陈奂B.马瑞臣C.刘宝楠D.焦循【答案】D16、汉朝人注释经籍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昺(炳)【答案】B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出现在()。

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答案】D18、《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归”指()。

A.出嫁B.回家C.偿还D.行礼【答案】A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的现象称为()。

A.衍文B.脱文C.讹文D.倒文【答案】B20、利用他书来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B.他校法C.文物校书法D.理校法【答案】B【解析】对校法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

文物校书法即集录金石铭刻对传世古籍进行校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B.驸经C.序录D.略例E.概说【答案】ABCD22、训诂的方法包含()。

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答案】ACDE2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答案】AB【解析】两晋,郭璞;东晋,范宁;隋唐,孔颖达。

2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

A.之为言B.之谓C.之言D.谓之E.谓【答案】AC【解析】之言和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谓和谓之,格式是“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儿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

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谓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之谓,之谓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者个人对某一对象的主观认识,特别是在双方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理解的争辩中,说话人常用“B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看法,A表示某一被说明的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

如“为仁与不仁不同。

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2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

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答案】BC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6、“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这一定义来自训诂学家_____。

【答案】黄侃27、“训”“诂”合成为“训诂”始于_____,是汉代毛亨的著作。

【答案】《毛诗诂(故)训传》【解析】简称《毛传》,是《诗经》研究著作,共30卷。

28、《十三经注疏》本的《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_____的笺、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答案】郑玄29、在探求音义关系的问题上,宋代王圣美提出了_____。

【答案】右文说【解析】文字学上一种认为形声字声符有表义作用,并从声符探求字义的学说,又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被称为右文说。

支持此学说的学者有王圣美,王安石。

30、“呼和浩特”是“春色之城”的意思,来自_____语。

【答案】蒙古族31、《尔雅》本为儒学经典之一,凡_____类,共释2204事,是研究先秦词汇和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答案】1932、训诂文献中,《史记集解》的作者是刘宋(南朝宋,南北朝时南朝第一个朝代)_____。

【答案】裴骃【解析】共80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增益而成。

33、训诂学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萌芽—兴盛—保守—衰落—复兴”,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是_____和清代。

【答案】两汉【解析】训诂发展于汉代。

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

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清朝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

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

清代训诂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进入了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34、上古韵部研究中,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黄侃分_____部,王力分29部。

【答案】2835、下面这则训诂材料:《诗经桧风匪风》:“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西”是“_____”的古字,表示傍晚鸟归巢休息之意。

【答案】栖四、注释(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1分,共11分)3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实情【解析】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根据实情去裁判。

37、武气绝,半日复【息】。

【答案】呼吸【解析】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

38、十连为乡,乡有【良人】。

【答案】乡大夫【解析】古时掌管一乡的官吏。

(乡,两千家)39、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答案】读为“夏”,中国。

【解析】出自《荀子荣辱篇》,而在《荀子儒效篇》中则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个与楚、越相对的“雅”“夏”明显指中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