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
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
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
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
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
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
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
根据学
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 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
怎样
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
再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
正目的。
二、教案
课题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授课人明海
学校长沙市长郡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
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
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
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
磷、水、火柴。
……
打印本文]
空气的组成教学设计案例
北京市101中学陈争
一、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
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教学
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
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