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17届高三历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时空观念和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以2016全国卷一和福建省2016年单科质检试题为例一、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诠释古今贯通,就是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中外关联,就是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新课程体系的另一新亮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使我们能够从时间、空间上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把握。

符合当前高考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

二、从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解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16年福建省单科质检】25.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

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

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

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

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

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

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

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

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

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

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

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1)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一加以概括。

(6分)(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分)【知识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科学技术主题;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试题解析】(1)宋代印刷业的发展体现在,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民间印刷十分活跃” “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从官府和民间印刷的规模、印刷品的种类和质量等方面概括。

⑵ 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传教士“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国人也“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

结合所学知识从国人近代引进西方技术,采用机器生产、改进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

(3)围绕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回答。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有限,印刷术发挥的社会作用有限;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和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活字印刷术广泛应用,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1)发展:官方印刷规模扩大;民间印刷更加活跃;印刷品种类丰富,适用范围广;印刷技艺、质量更为精良。

(6分。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原因:西方传教士的引领;对西方新知和新闻传播的需求;利润丰厚吸引资本的介入(商人投资);机械动力的使用与造纸、制墨技术的进步;西方活字印刷术比传统印刷术更具优势。

(8分。

只要答出其中四点即可)(3)关系:①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以后,受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制约,并未得到推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②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及社会环境与文化需求的变化,活字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

(6分。

若答“新技术的应用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能推动社会发展”给2分)26.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施行政府严密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的私有商业公司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区。

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尤其是东印度群岛。

在此,他们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勺红息。

――(美)罗宾• W•温克、L • P •汪德尔《牛津欧洲史》第一卷材料二乾隆时期,外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地点专门局限在广州地区。

……外国商人在从事自己所有的交易活动时,都需要和一群被授予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打交道。

公行一般由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而这些官员一般都能够从这一职位中牟取暴利。

每一个外国商船都由一个专门的洋“行”来负责管理,这些洋行不仅管理商业事务,也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同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

在这一制度下,外国人无权同中国官员直接接触,而在国与国关系层面上,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条款规定。

注:材料中的公会和洋行均为十三行。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的原因。

(6分)(3)指出上述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8分)【知识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海禁”政策【试题解析】⑴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材料一关键信息:“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可见它享有充分自主权,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勺红息”,可见它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赢利丰厚。

(2)清代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的原因,材料二关键信息:“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垄断对外贸易,增加税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维护天朝上国权威;结合教材内容,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维护专制统治,阻断中外民间交往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属性,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殖民贸易机构和封建专制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的区别。

第二小问影响,前者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荷兰商业大国的崛起,后者导致中国落后世界潮流。

【答案】(1)特点:享有充分自主权;集政治、军事、商业职能于一体;主要势力范围在东南亚;排挤竞争对手;采取集资运作方式(资本运作);赢利丰厚。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

作答时,不得照抄材料。

若照搬材料,最多给3分)(2)原因:监管、垄断对外贸易;阻断中外民间交往,维护专制统治;增加财政收入;维护天朝上国权威。

(6分。

答出其中3点即可)(3)属性:前者属于资本主义早期殖民贸易机构;后者是专制政府设立的外贸垄断组织。

(4分)影响:前者加速了荷兰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荷兰成为17世纪的殖民霸主。

后者限制了中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4分)三、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有关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试题【2016全国卷一】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参考答案】(1)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

影响:(1)积极:人口增长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2)消极: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液造成资源紧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等问题,并引发社会矛盾,激起民变,造成社会不稳定。

答案:(2)近代学者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主要有向人口较少的地区进行迁移;兴办实业,发展经济;实行晚婚晚育等。

他们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缓解人口压力的问题,人口迁移知识暂时缓解,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兴办实业能够有效解决人口问题,但投资大,见效慢;晚婚晚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人口压力问题,但长久来看也会造成劳动力减少、老龄化程度提高等新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来看,体现的特点是小切口、大背景、深比较。

四、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教学中实施鉴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贯通的能力,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要贯彻实施。

为此,我们高三所有老师分工准备,集体协调,加强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和教学工作。

1、根据考纲要求,全国卷的考题特点和高考热点问题,综合必修和选修教材,确立了需要通联的主题。

2、主题确立之后,根据三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方式,对主题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提炼、升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形成可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案。

3、安排合适课时,组织课堂教学。

4、每主题后,精选与主题相关的习题,强化训练,加强学生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能力。

1、确立主题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然后设计问题,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

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根据三本必修教材,可以宏观确定如下六个大的主题,大主题下包含若干小的主题:(1)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