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大体: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皮质现黄白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基本 病理变化
BM thickening 炎性渗出和坏死 Hyalinization and sclerosis
肾小管和间质变化
少尿:<400ml
尿量 无尿:<100ml
多尿:>2500ml 夜尿:
临床表现 尿性状: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 高血压
急性肾炎综合征
光镜: 肾小球:局灶性分布,早期仅累及皮髓交界处,
后波及皮质全层,病变部分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塌 陷,管腔闭塞;
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IgM、C3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部分上皮 细胞从肾小球基膜剥脱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与微小病变性肾病鉴别:
1.出现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微小病变性肾病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2.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微小病变性肾病为选择性); 3.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微小病变性肾病相 反); 4.免疫荧光显示病变部位内有IgM、C3沉积(微小病变 性肾病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预后: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患者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水肿:最早临床症状; 蛋白尿:择性蛋白尿; 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好发人群:多见儿童; 预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明显,部分出现皮质类 固醇依赖或抵抗现象,但远期预后较好,至青春期可缓 解,成人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缓慢或不明显
主要由脏层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改变引起; 局部通透性明显增高,血浆蛋白和脂质在细胞外 基质内沉积,激活系膜细胞,导致节段性玻璃样 变和硬化;
引起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膜性肾病(早期病变)
大体:双肾肿大,色苍白,“大白肾”; 光镜:
肾小球:早期基本正常,进展后肾小球毛细血管 壁弥漫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缩小,最后硬化;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蛋白 小滴;
免疫荧光: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颗粒状荧光;
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钉状 突起”致密基膜样物质沉积,基底膜PASM 染色形 如梳齿,继而如虫蚀状
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系膜区(中性复合物) 2.内皮下(阴离子复合物) 3.上皮下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线性) 2.Heymann肾炎(上皮下颗粒状) 3.抗体与植入抗原的反应(颗粒状荧光)
病理学 检查方法
HE
PAS
组织化学 PASM 免疫荧光 MASSON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掌握肾小球肾炎基本病理变化;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细胞癌及尿路上皮肿瘤;
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
难点
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
肾小球
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 基底膜
上皮细胞
系膜区 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滤过屏障
滤过膜 滤过隙
免疫荧光:颗粒状IgG、IgM、C3沉积;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常见,多数为镜下血尿,可见肉眼血尿; 蛋白尿:通常<1g/d; 管型尿: 水肿:肾小球滤过率过低,钠、水潴留导致; 高血压: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一般肾素水平不高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儿童预后较好,成年人预后较差
免疫荧光: Ⅰ型线性、 Ⅱ型颗粒状、 Ⅲ 型阴性; 电镜:基膜断裂或缺损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蛋白尿、血尿后迅速进展为少尿、无尿; 管型尿:细胞管型 血清学:抗GBM抗体和ANCA有助于Ⅰ型和Ⅲ型的检出;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预后较差,治疗不及时将在几周至数月死于急性 肾衰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基膜严重损伤导致); 好发人群:多见成年人; 预后:慢性进行性过程,病程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效果不明显,多数患者可持续蛋白尿,肾小球硬化提示 预后不佳。
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或微小病变性肾病 又称脂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质沉积)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或脂尿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
氮质血症 尿毒症
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型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病
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肾病综合征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关肾炎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