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执法实务讲稿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执法实务讲稿

《行政诉讼法》与行政执法实务讲课稿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课的主题是:如何规范的行政执法。

今天我们所讲的“行政执法”,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中的“作为”,主要表现为行政监督检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执行等。

结合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的相关规定,衡量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规范合法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主要证据确凿;2、适用法律法规正确;3、符合法定程序;4、未超越职权;5、未滥用职权;6、无明显不当。

接下来,我将以案例的形式给大家一一讲解上述六点要求:一、主要证据确凿案例:某烟草专卖局认定张某无准证运输卷烟,依据《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对张某作出了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张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庭上,某县烟草专卖局提供了以下证据:张某年龄26岁,河北廊坊某地人,2008年8月17日清晨从河北廊坊往山东运输卷烟,无准运证,下午3点途径309国道某县路段时被查获,共有哈德门卷烟36件,价值为4万元,依照《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无准运证或者超过准运证规定的数量托运或者自运烟草专卖品的,处以违法运输的烟草专卖品价值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处以张某2万元罚款。

庭上,张某主张该烟草专卖局对卷烟价值认定错误,并申请鉴定,后经鉴定,张某所运输的烟草总价值仅为2万元。

最终,法院认定,某县烟草专卖局未能举证证明张某所运卷烟价值为4万元,系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主要证据不足,遂判决撤销某县烟草专卖局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责令其重新做出行政行为。

所谓主要证据,就是指对违法事实的认定起主要作用,对案件定性处罚有重要影响的证据。

在上述案例中,证明张某运输卷烟的价值的事实直接关系到对张某处罚的力度,对张某的权利义务有重要影响,所以应当作为本案的主要证据。

主要证据确凿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呢?简而言之就是:对于作出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证明,各项证据均真实、可靠、合法,且对待证事实有证明力和关联性。

在实践中,主要证据不足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认定的事实不清,即认定的事实中,关系到定性或者处理结果的主要事实或情节不清楚;(比如上述案例中对于张某运输卷烟的价值认定错误即属于认定事实不清)2、被处罚行为或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所支持(假设在上述案例中,某县烟草专卖局对于张某无准运证运输烟草的事实提不出任何证据证明,即属于对被罚行为缺乏必要证据支持)。

3、认定的责任主体错误或证据不足(假设在上述案例中,张某只是作为承运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运输,而某县烟草专卖局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将张某认定为货主即属于责任主体认定错误)。

4、将行为人的身份认定错误,责任能力认定错误(假设在上述案例中,张某年仅15岁,属于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而某县烟草专卖局将其当做成年人作出处罚决定,即属于认定责任主体错误)。

5、用来作为定案根据的材料不具有合法性或关联性(假设在上述案例中,某县烟草专卖局未经调查取证,仅仅依据张某曾经从事过无证运输卷烟的活动对张某作出了处罚决定,即属于定案依据不具有关联性)。

二、适用法律、法规正确案例一:某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人员在某超市进行商品抽检时发现,该超市涉嫌销售已经超过保质期的A品牌牛奶,经查已销售数量为40箱,销售金额约3000元。

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直接对涉案超市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进行警告并处理罚款三万元,同时责令销毁在售的过期牛奶。

后该超市不服,向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同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对于本案涉及的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二条已经对处罚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则应当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做出处罚决定属于适用法律、法规错误,遂决定:撤销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并责令其在法定期限内重新做出处罚决定。

在这个案例中,工商行政部门对该超市做出的罚款决定,就属于适用法律、法规不全面,应当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转致适用《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而没有转致适用,因此造成了处罚决定被撤销的的后果。

案例二:原告宣某等18人系浙江省衢州市衢州府山中学教工宿舍楼的住户。

2002年12月25日,被告市国土资源局请示收回衢州府山中学教工宿舍楼住户的国有土地使用权187.6平方米,报衢州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

同月31日,衢州市国土局作出衢市国土(2002)37号《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通知》,并告知宣某等18人其正在使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将收回及诉权等内容。

该《通知》说明了行政决定所依据的法律名称,但没有对所依据的具体法律条款予以说明。

原告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认为:被告市国土局作出《通知》时,虽然说明了该通知所依据的法律名称,但并未引用具体法律条款。

在庭审过程中,被告辩称系依据《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市国土局作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依照《土地管理法》对辖区内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进行管理和调整。

但被告在作出《通知》时,仅说明是依据《土地管理法》及浙江省的有关规定作出的,并未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款,故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属于适用法律错误。

其次,被告也无法证明其作出的《通知》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不出证据和依据的,应当认定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法院遂判决撤销被告衢州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的衢市国土(2002)第37号《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通知》。

要做到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必须达到以下要求:对行政行为所基于的事实的性质认定正确;对相应事实选择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具体规范准确、具体;选择的法律依据与更高层次的法律文件不相抵触;依据事实情节全面的适用法律、法规。

那么,在实践过程中,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主要表现为哪些情形呢?1、法律条文修改后,适用新法与旧法错误(假设上述案例中,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超市做出处罚决定依据的是2009年8月第一次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即属于适用新法与旧法错误,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在2013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应当适用修订后的最新的版本)。

2、适用上位法和下位法错误(假设在上述案例中,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仅仅依据当地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对超市做出处罚决定,且该规范性文件中的处罚规定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处罚规定不一致,此时即应当优先适用位阶更高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适用法律、法规不全面、不具体或混用法条(在上述案例中,衢州市国土资源局做出通知时没有引用所依据的具体条款,即属于适用法律法规不具体,最终导致了作出的具体行为视为没有依据而被撤销的后果。

)三、符合法定程序案例一:A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项目建设需要,委托某环保设计院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012年4月23日,A公司向区环保局报送了环评报告书及相关的申请材料,申请对该环评报告书予以批准。

区环保局于当日作出《审查意见函》,同意该项目在规划许可的区域内实施。

后李明等204人称,其均为A公司建设项目的周边小区的居民,因不服区环保局的《审查意见函》,认为涉案项目的建设将对小区将造成不利影响,区环保局的行政许可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遂以该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上述《审查意见函》。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当地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环保行政机关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申请后,除了依法需要保密的建设项目,都需征求公众意见,且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7日。

本案中,被告区环保局于2012年4月23日受理A公司提出的审批申请,在当日即作出了《审查意见函》,对环评报告书予以批准,其行为明显违反了环评审批环节中的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定。

据此,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撤销了被告作出的《审查意见函》。

案例二:2013年7月,某县规划局在对某房地产公司进行现场勘验和检查时依法制作了现场勘验笔录,但执法的两名工作人员没有当场出示工作证件。

之后规划局分别向房地产公司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

房地产公司不服,向法院起诉撤销县规划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而县规划局在进行现场勘验和检查过程中,并未向当事人出示工作证件,庭审过程中也未提出任何证据证明其出示过相关证件。

法院最终认定规划局在检查、勘验程序上违法进而撤销了该行政处罚决定书。

符合法定程序是指: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有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时,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包括:符合法定方式、法定程序、法定手续、法定步骤和法定时限。

在上述案例中,区环保局在环评审批过程中,依法应当履行征求公众意见的程序而未履行;县规划局在县城执法过程中应当向当事人出示证件而未出示,都最终导致了具体行政行为因程序违法被判决撤销的后果。

在实践中,违反法定程序还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简易程序与一般程序选择适用错误。

简易程序在行政处罚中又叫当场处罚程序,只有同时符合“违法事实确凿、有法定依据、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小”这三个条件的,且在处罚种类和幅度上,只对公民处以警告或50元以下罚款、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警告或1000元以下罚款的,才能适用简易程序。

例如,某个体工商户销售货物时常有缺斤短两的现象,工商局发现后决定对其处以警告并处罚款5000元。

这种情况下,工商局就应当适用一般程序,通过立案、呈报、立案决定、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书、送达处罚决定书等一系列程序,对其进行处罚。

2、未履行告知程序和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的程序。

告知和听取陈述申辩程序在行政许可中主要体现为“告知利害关系人”;在行政处罚决定做出之前,行政机关也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罚的事实与理由、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并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未履行告知和听取意见程序的,行政处罚不成立。

在行政强制执行之前,行政机关也都应当书面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并在催告书中说明依据、理由和当事人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

(备选案例:某县国土局接到群众举报,对韩某在宅基地的四周私搭乱建的行为进行调查。

经查,韩某在自家宅基地的四周修建房屋52间并将其出租,严重影响了周围群众的生活。

经过受案、辨认、勘验、查询、送达等程序对韩某做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通知书》,但县国土局在做出决定前没有告知韩某事实和理由,也没有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后韩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最终法院判决:国土局因违反《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三十二条的告知义务,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性权利,判决撤销了国土局做出的《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通知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