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号SS X N Y-f x-2019-01有限责任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编制单位:有限责任公司2019 年 7 月目录1.编制背景 (2)2.编制依据 (4)3.编制过程概述 (6)4.主要编制内容 (9)4.1总则 (9)4.2企业基本情况 (9)4.3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9)4.4企业组织机构及职责 (9)4.5预防与预警机制 (9)4.6应急响应 (9)4.7后期处置 (10)4.8应急保障 (10)4.9监督管理 (10)4.10 附件 (10)5.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 (11)6.评审情况说明 (12)1.编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越来越多,尤其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尤其突出。
环境污染事故不仅在发生次数上,而且在污染的危害程度上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我国还面临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化学恐怖以及安全管理薄弱等事故风险。
虽然人们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得的局限性,重大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重大环境事件瞬时性的一次大量排污,其破坏性极大,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不仅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并影响我国环境安全和环境形象的重大隐患。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多,一次排污量大,发生突然,危害强度大,而处理处置这类事故又必须快速及时,措施得当有效。
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处置比一般环境污染的处理处置,要更为艰巨和复杂,难度更大。
环境污染事故会带来次生、衍生的影响以及污染物中长期的迁移扩散与转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重大污染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和破坏,如污染物处置的不当不仅可能造成污染物泄漏的进一步扩大,家加重危险、危害后果,且可能因处置不当造成新的二次污染,且会遗留下一些需要大量投资,需要长期整治和恢复,甚至加剧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机。
为了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按照预定方案实施有条不紊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因此,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高本公司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科学、有效地组织事故抢险、救援的应急机制,控制环境污染事件危害的蔓延,将突发环境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规范了本公司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提出了本公司项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完善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本公司救援抢险队伍的衔接和联动体系,为本公司有效、快速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保障区域环境安全提供科学的应急机制和措施。
2.编制依据2.1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 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1.1 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6.1 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11.7 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12.1 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11.1 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 号,2009 年5 月实施);8.《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 号,2011 年;9.《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 号。
2.2 部门规章及有关要求1. 《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 号;2.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 号,2011. 4.18;3.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文;4. 《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文;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 号,2013.10.25;6.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 号;7.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保部,HJ941-2018。
8.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 号,2015 年。
10.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及应急预案》(试行)(内环办〔2011〕50 号);11. 《包头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2010 年8 月。
2.3 有关技术标准1.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18);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3.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发改委、公安部,2016 年4.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公告2015 年第5 号;5.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 部门公告2003 年第2 号);6.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7.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 年完整版);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
1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2.4 其他相关文件3.编制过程概述3.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类别,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
预案编制人员应由具备应急指挥、环境评估、环境生态恢复、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监测、消防、工程抢险、防化、环境风险评估等各方面专业的人员及专家组成。
3.2 基本情况调查对企业单位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
3.3 环境敏感点调查对企业周边的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和说明。
3.4 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企业根据风险源、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状况,阐述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源及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明确以下内容:(1)环境风险源识别。
对生产区域内所有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以附件形式给出环境风险源分析评价过程,明确给出企业生产、加工、运输(厂内)、使用、贮存、处置等涉及危险物质的生产过程,以及其它公辅和环保工程所存在的环境风险源。
(2)最大可信事件预测结果。
明确环境风险源发生事件的概率,并说明事件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污染。
(3)火灾、爆炸、泄漏等事件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最大数量、浓度及环境影响类别(大气、水环境或其他)。
(4)自然条件可能造成的污染事件的说明(汛期、地震、台风等)。
(5)突发环境事件产生污染物造成跨界(省、市、县等)环境影响的说明。
(6)可能产生的各类污染对人、动植物等危害性说明。
(7)结合企业环境风险源工艺控制、监测、报警、紧急切断、紧急停车等系统,以及防火、防爆、防中毒等处理系统水平,分析突发环境事件的持续时间、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含次生衍生)的危害。
(8)根据污染物可能波及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的距离,预测不同环境保护目标可能出现污染物的浓度值,并确定保护目标级别。
(9)结合环境风险评估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通过模式计算,对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污染物可能影响周边的环境(或健康)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并以附件形式给出本单位各环境事件的危害性说明。
3.5 环境应急能力评估(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在总体调查、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措施、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明确进一步需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依据自身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包括通讯联络队、抢险抢修队、侦检抢修队、医疗救护队、应急消防队、治安队、物资供应队和环境应急监测队等专业救援队伍。
(2)应急救援设施(备)包括医疗救护仪器、药品、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器材、储罐围堰、环境应急池、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等。
(3)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设置情况,应急通信系统、电源、照明等。
(4)用于应急救援的物资,特别是处理泄漏物、消解和吸收污染物的化学品物资,如活性炭、木屑和石灰等。
(5)各种保障制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日常环境监测制度、设备仪器检查与日常维护制度、培训制度、演练制度等)。
3.6 应急预案编制在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的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
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
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本预案编制严格参照国家环保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 号)的规定进行。
其编制程序见图3-1。
3.7 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
评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
外部评审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预案进行评审。
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同时,明确实施的时间、抄送的部门、园区、企业等。
企业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如企业改、扩建项目等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发布并及时备案。
3.8 应急预案的实施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图3-1 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图4.主要编制内容本预案的编制内容共分为十一个部分,即:总则、企业基本情况、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分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附图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