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第4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回复再结晶
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 切变 孪晶带:发生切变的部分 孪生面:发生孪生的切变 面,其位置和形状均不发 生改变。 孪生区域的晶体结构不变, 但晶体取向发生改变,呈 现镜面对称,构成孪晶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孪生的特点 ① 改变晶体取向,与母体之间存在镜面对称关系 ② 在切应力下发生,通常出现在滑移受阻的应力集中
加热温度的高低可用约化温度TH表示
TH
T Tm
式中 T—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的加热温度
Tm—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的金属的熔点 低温回复:0.1<TH≤0.2
移动到晶界或位错处消失
点缺陷迁移 空位与间隙原子相遇复合
点缺陷密度下降
空位集结
去应力退火:对冷变形金属低温加热,既稳定组织, 降低内应力,又保留加工硬化
丝织构:拔丝时形成的织构,其各晶粒的某一晶向大 致平行于拔丝方向
板织构:轧板时形成的织构,其各晶粒的某一晶面和 晶向大致与轧面和轧向平行
4.4.2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1)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会引起零件发生翘曲或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或经淬火、磨削后表面会出现裂纹,还会严重影响塑性 、冲击韧性、疲劳强度。冷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及工 件需要进行去应力退火处理。
⑤ 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越强,强化作用越好。
⑥ 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数相差越大,强化效 果越明显。
4.4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4.1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拉伸变形时,晶粒会沿拉伸方向伸长
4.4.1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纤维组织: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变得细长,晶界模 糊不规则,呈现纤维状,分布方向即为材料流变伸展的 方向,沿纤维方向的强度高于横向强度
晶粒的过程 驱动力:变形金属经回复后未被释放的储存能 特征:
①形核长大过程 ②非相变过程,新、旧晶粒成分及晶格结构完全相同 ③组织复原,塑性、韧性提高,强度、硬度下降,加 工硬化作用消失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形核机制: ①凸出形核机制、②亚
晶合并机制、③亚晶迁 移机制
影响因素: ①变形程度、②原始晶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的发生需要外加应力在某一滑移 系上的分切应力达到临界值
设拉力F与滑移面的垂线方向的夹角为ϕ,拉力F 与滑移 方向的夹角为θ,则作用于滑移面沿滑移方向的分切应 力为
F cos F cos cos cos cos A0 / cos A0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中温回复:0.2<TH≤0.3
位错滑移
异号位错相遇而抵销 位错缠结重新排列
位错密度降低 亚晶规整化
高温回复:0.3<TH≤0.4 位错攀移+滑移
位错垂直排列 (亚晶界)
弹性畸变能降低
多边化 (亚晶粒)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2)再结晶 再结晶是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原变形
4.2 合金的塑性变形
(1)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塑性变形 影响:①固溶强化;②屈服现象;③应变时效现象 溶质原子的分布情况:①无序分布、②偏聚分布、③
短程有序分布,一般具ຫໍສະໝຸດ 微观不均匀性 溶质原子晶格畸变
位错运动受阻,克服内应力场
阻力大于纯金属
4.2 合金的塑性变形
(2)多相混合物合金的塑性变形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滑移时,滑移面 晶面向外力轴方向转动, 滑移方向向最大切应力 方向转动,轴线发生偏 斜。
实际拉伸试验中,试样 受到夹头的限制,滑移 面会向拉伸轴方向转动, 且试样两端发生一定的 变形以适应外部约束。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2)孪生 孪生发生时,晶体的一部
(4)第二相强化 第二相呈网状分布:对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均不利 第二相呈片状分布:多晶体内晶界增加,增强金属的
强度和硬度,但降低塑性和韧性
4.3 金属及合金的强化机制
(5)弥散强化 第二相粒子以更细小的方式弥散在基体金属中,合金
的塑性、韧性略有下降,强度、硬度会有显著提高。 第二相粒子颗粒越小,分布越均匀,强化效果越好,这种强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1)滑移 单晶体受到拉力作用会产生变形,在试样表面产生许
多与拉伸轴成一定角度的细线,表面呈现高低不一的 台阶状,通常称为滑移带。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滑移线:一个滑移带内存在多个更小的相互平行的台 阶,滑移线之间的距离约100个原子间距左右,每个滑移 线的滑移量可达到1000个原子间距左右。
宏观残余应力
工件不同部分的宏观变形不均匀性, 存在于变形体各区域之间
微观残余应力
晶粒或亚晶粒之间的变形不均匀性, 存在于各晶粒之间
点阵畸变
工件在塑性变形中形成的大量点阵缺 陷,存在于晶体内部
4.4.2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2)性能变化 ①加工硬化 ②引起金属的电阻率的增加,增加的程度与形变量成
粒尺寸、③微量溶质原 子、④第二相粒子、⑤ 再结晶退火工艺参数
铁素体变形80%
650℃加 热
670℃加热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再结晶温度:冷变形金属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工 业上指经较大冷变形量(>70%)的金属,在一小时内完 成再结晶(体积分数≥95%)所对应的温度。
再结晶温度TR与其熔点Tm之间的关系为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3)晶粒长大 再结晶后得到的晶粒一般为细小的等轴晶粒,继续提
高加热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会自发长大。 晶粒长大是通过晶界的迁移进行的,是大晶粒吞并小
晶粒的过程。 晶界移动的驱动力:总界面能的降低 晶粒长大方式:正常晶粒长大、异常晶粒长大
(2)细晶强化 晶粒越细,强度越高,改善塑性和韧性: ①晶界阻碍位错运动,导致位错在晶界处的塞积 ②多滑移系的同时运动导致位错相互交割
Hall-Patch公式:多晶体屈服强度σs—晶粒平均尺寸d
1
s 0 Kd 2
式中 σ0—单晶的屈服强度; K —晶界对变形的影响系数,与晶界结构有关
化方式称为弥散强化。
第二相粒子来源: ①粉末冶金法,通常属于不可变形粒子,其作用原理
可由奥罗万机制解释。 ②热处理产生的沉淀相:多属于可变形,其强化作用
多来源于位错对于第二相粒子的切割
4.3 金属及合金的强化机制
固溶强化的特点: ④ 间隙原子在体心立方晶体中引起的点阵畸变是非对
称性的,强化效果好于面心立方晶体,但由于固溶度 有限,强化效果也有限。
4.3 金属及合金的强化机制
(3)固溶强化 与纯金属相比,固溶体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较高,而塑
性和韧性下降。
固溶强化的特点: ① 合金溶解度范围内,溶质浓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② 溶质与溶剂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③ 间隙原子所能引起的晶格畸变更大,故而间隙固溶
体的强化效果好于置换固溶体。
4.3 金属及合金的强化机制
固溶强化的特点: ④ 间隙原子在体心立方晶体中引起的点阵畸变是非对
称性的,强化效果好于面心立方晶体,但由于固溶度有 限,强化效果也有限。
⑤ 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越强,强化作用越好。
⑥ 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数相差越大,强化效 果越明显。
4.3 金属及合金的强化机制
TR 0.35 ~ 0.45Tm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再结晶温度影响因素: ① 变形程度的影响 冷变形越大,储能越多,驱动力越大 →长大越快,T再越低 ② 原始晶粒 晶粒越细,变形抗力越大,变形后的储能越高 →T再越低 ③ 微量溶质 易于位错交互作用,阻碍形核和长大→提高T再 ④第二相粒子:可提高、或降低再结晶温度 ⑤退火工艺:加热速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等
正火态
变形40%
工业纯铁在塑性变 形前后的组织变化
变形80%
4.4.1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位错在滑移过程中不断增殖、相互交割,形成位错缠 结,逐渐发展成胞状亚结构。
位错呈不均匀分布,高密度缠结位错集中区域形成胞 壁,胞内部的位错密度相对较低
4.4.1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形变织构:塑性变形过程中,各晶粒的滑移系会向主变 形方向旋转,形成择优取向
式中 A0 —试样横截面积 σ=F/A0—拉伸应力 cosφcosθ —取向因子,即Schmid因子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当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与外力轴方向成45°角时,滑 移面上的切应力最大,滑移最易发生
当滑移面和滑移方向都与外力轴方向垂直或平行时, 滑移面上的切应力为0,不发生滑移。
区,临界切变应力大于滑移 ③ 均匀切变,每一层原子相对于孪生面的切变量与其
到孪生面的距离成正比 ④ 原子位移小于孪生方向原子间距
孪晶对于变形的贡献主要在于改变晶体取向,使原先 不利于滑移的取向改变为有利取向。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孪生的分类
机械孪晶或变形孪晶:变形方式形成的孪晶,通常呈 透镜状或片状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1)回复 回复是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
性能变化的阶段 变化:
①点缺陷和位错会发生近距离迁移,如空位会和其它 缺陷合并,异号位错相遇而相互抵消等。
②多边形化,即位错运动导致其由冷塑性变形时的无 序状态变为垂直分布,形成亚晶界。
4.5.1 回复与再结晶过程
正比 ③影响磁化率,使抗磁性降低 ④最大磁导率随冷加工变形而减小,矫顽力随压缩率增
大而增大 ⑤应力方向与磁致伸缩系数为正的金属的伸缩同方向
时,促进磁化,反之起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