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消防装备器材建设
[摘要]通过分析总结当前消防装备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加强和促进消防装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新思路。
[主题词]消防装备建设有效途径
消防部队是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军事化队伍,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装备建设是摆在消防战线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面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大型化的现代火灾,当前我们手中的器材装备能否胜任日趋繁重的消防保卫任务,值得我们思考。
一、消防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当前现状主要状况是车辆超期服役,装备的功能单一.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消防部队配置的车辆基本是在九十年代初所生产的,车辆的性能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火灾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我门的武器装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要求车辆、水泵工作时间较长的火灾中,由于车辆水泵的“兵龄”较长,经常会出现发动机温度过高,导致冷却水箱“开锅”;水泵长时间运转导致水压不足,达不到射程要求等问题,其直接影响到灭火战斗力,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大小,危害严重。
特别是一些单位中还存在着车辆“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的现象,一些本该淘汰的古董车辆在执勤车库中仍然占居一定的位置。
当前我们执勤车辆上所陈列的器材装备品种很多,但众多的器材装备是不是都能够在火场中体现它们的价值呢?是!也不是!例如六、九米拉梯加挂钩梯可适用一至四层楼火灾的扑救,那么笨重的也只能适用一至四
层楼的十五米拉梯价值又何在呢?当前,我们消防部队在火场进行灭火救人时,个人防护装备|、照明通信设备及一些专勤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它才是顺利完成救援任务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消防装备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经济角度加强消防装备革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造成各地人员分布情况不同,我国人口总体上呈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少状态,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火灾隐患增多、火灾损失增大,而对于西藏、青海、甘肃等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于各大中城市中,其他地区人口非常稀少,火灾隐患相对较少,火灾损失相对减少;各地发生火灾频率及损失不同,从火灾次均损失来看,广东、海南、浙江、福建等地,次均损失居高不下,而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则一直较低:发生特大火灾和恶性事故的概率不同,以石油化工统计违例东北、华北等是由广布,发生特大火灾次数较多,成在的火险隐患较严重,而浙江一带虽有部分化工火灾出现,但火灾的规模和损失普遍较低,对那些没有化工企业的省份发生化工特大火灾的概率几乎为零。
我国对装备配备,公安部针对不同类型的消防站(普通消防站、特勤消防站),器材配备数量和种类有明显的规定,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状况、地域不同,而他们的消防站所辖面积却相同,这样,势必导致灭火救援的对象与次数不同,发达地区灭火救援次数多,任务艰巨,欠发达地区灭火救援次数少,人物相对较轻。
因此,为是消防装备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消防装备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配备消防器材装
备,不可能仅限于配置规定的器材装备数量。
因此,在经济发达、人员集中的城市、重工业区、沿海地区和化工企业较多地区,由于人员多,存在的火险隐患多,发生重特大火灾的概率高,火灾损失大,抢险救援数量多、任务重,除配齐常规装备外还应加大与之灭火救援对象相一致的特勤装备的配备,以适应灭火救援的需要;对于人员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放宽要求,根据国家标准配齐常规消防执勤器材装备及可。
第二、从适应性角度来加强消防装备革新
在总体考虑装备配备费用和效益的同时,我们应对器材装备适应性应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使装备能在自己的适应范围内发挥其一技之长。
主要应做到:一是器材装备应突出“地方特色”不一定要完全按照配备标准达到完全一致,但那些真正能在本地发挥威力的装备一定要配全、配足。
如在高层建筑较多的地区应多配备登高消防车,设有停机坪的高层建筑,城市消防部队必须配备消防直升机,用于开辟火场救生通道,快速抢救遇险人员;在化工企业较多地区,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场所或者可能发生严重的灾害事故以及恐怖破坏事件的城市内重点区域,应配备防化救援车、防化洗消车或综合救援洗消车及提供各种物质补给的后援消防车和特种器材装备,在人员防护、侦检、通讯、警戒、救生、堵漏、毒物输送、人员和装备洗消等特勤器材装备上,确保功能完备,处置手段有效,其中对个人防护的呼吸器、防化服必须每人一套,隔热服、避火服要配齐,承担化学侦检和特殊危险作业的防护装备必须齐全,功能可靠,作战易损、易耗的器材和部件,在灭火救援现场应有备份,仓库要有库存,使灭火救援任务顺
利完成;在山区的缺水地区应配备大吨位的车辆,确保火场秩序,使战斗展开胜利进行。
二是特勤装备应实行归口管理,由于各地特勤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种装备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如何发挥这些尖瑞“武器”效能,使特种装备真正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这就必须将特殊性功能的特勤装备下发到特种火灾事故多发地所属大队、中队管理使用,增强特勤装备以不适用灭火救援的要求。
为避免浪费,节约消防资金,消防部队应与生产厂家联手,对原有装备进行改造,使其满足现代化灭火救援的需要。
第三、从发展角度来加强消防装备革新
随着各地消防特勤队伍建设,特种装备逐步配备到位。
由于特勤装备也同他器材产品一样,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特别是用于化学洗消、侦毒的一些药剂,一般有效期为3—5年左右。
现在消防部门在处理超过使用期限的器材装备,一般使用两种方法:一是为保证安全,将过期装备弃置不用,重新购置新型号的装备:二是继续向供用商购买配套产品。
由于现在大部分特勤装备都是“进口货”所以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更为严重的事,大量引进特勤装备会阻碍国产特勤装备的发展。
所以,在配备特勤装备时应坚持发展的观点。
具体措施是:一是加大科研力度,成立“装备科技攻关小组”,把握购买时机,尽量进口先进装备,并保证装备配件在一定时间内的期权和连续。
三是国内生产厂家要搞强强联合,迅速生成一定规模的消防特勤装备生产行业,逐步代替进口产品。
第四、从发挥装备效能角度加强装备革新
为充分发挥效能,除加强装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可通过对配备的装备器材地进行综合训练,加强对消防部队执勤器材装备技术性能的掌握,实现人员和装备有机结合,真正发挥装备的整体效能,体现“练为战”的训练指导思想,提高实际综合技术应用能力,适用火场需要。
为此消防部队必须加强对装备器材的应用训练,以提高部队战斗力。
对常规器材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能实现人与装备的结合,但是对特勤器材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主要原因:一是特勤装备数量少,而训练人员多,难以集中训练,许多战斗员直到两年服役期满时,也只能熟练掌握少部分特勤器材:二是大多数装备制造静谧,价格昂贵,主要依赖进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无法使用。
如重型防化服,按规定不能有明显的折衡,否则将散失其保护功能。
这些装备平时放置不允许折叠,更不能反复穿戴训练,有的装备由于经常训练,造成灵敏度下降,个别部分磨损变形,提前退出执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其数量少、价格高,难以靠自身技术维修,这样,势必造成训练效果差。
一些基层单位将特勤装备束之高阁,轻易不使用,不训练。
这样特勤器材就成了一种摆设,起不到特种器材的特殊作用,往往造成在实战中,因使用者对装备不熟悉,无法发挥其功能,而难以实施处置行动,甚至危及自身安全的严重后果。
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和消防生产厂家合作,研制一些与特勤装备在外形构造一致,成本低,制造工艺要求不高,国内能够生产,能够自身技术力量维护保养,不怕训练损耗的特勤仿真代替品,用以解决训练问题,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据了解乌鲁木齐消防支队组织消防厂家,联合研制开发了重型防化服、下水道阻流袋、有毒物质收集袋、
桶、木制堵漏模具、金属封漏套管和现场标志、救生衣、移动电缆等器材的仿真替代品。
这些厂品在训练实践中得到检验,基本上达到了特勤器材训练同等效果,节省资金,调动了指挥员的训练积极性,又在灭火救援现场充分发挥特勤装备的特殊性能,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现代消防已迈入“知识消防”时代,只是科技含量更高的器材装备和以科技为核心、综合素质更强的消防官兵,才能完成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
因此,我们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上,学习别人更为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发展和加强自身消防部队执勤器材装备建设与革新,提高队伍抗御火灾和抢险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