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级与分类
2,国际土地科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展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的调 查研究工作。
最早是从景观学开始的:德国的帕萨格、苏联的 贝尔格、以后欧美等国。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学术界和决策界极其关注的 问题。现在已认识到,LUCC与化石燃料燃烧的结果 相当,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2)土地分类的原则
①综合性原则②主导因素原则③目的性原则
(3)土地分类的步骤与表示方法
步骤: ①明确分类的土地分级单位 ②确定分类指标体系 ③建立分类系统
表示方法: ①顺序排列法 ②两列指标网格法
(4)土地类型的命名
①序列命名法 ②地方类型命名法
5.3.2相的分类
1,相分类的标志
(1) 相种: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种(变种)、
组织以及南非国家道路研究所的代表在一份联合报告中提议 采用一个新的分级单位系统,其中低级地域单位是:土地素、 土地片、土地系统
5.2.1土地分级概述
由于土地分布的连续性和性质差异的无限性, 在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之间存在有一些过度 性的分级单位。相与限区之间的过度分级单 位有相组和环节,限区与地方之间的过度分 级单位有复杂限区、超限区和亚地方,在地 方与景观之间有复杂地方和复合地方。见图 5.1。
(1)顺序法 (2)两列指标网格法
5.3.3限区的分类
1,限区的分类标志
种、属、科
采用初级地貌形态作为科的分类标志,岩性和土 质的组合作为属的分类标志,土壤类型的组合和植 被群丛组合种的划分标志。
2,具有垂直带性分异的区域的限区分类处理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在分类系列上增加土地 纲这一级分类单位,将同一垂直带的限区归为同一 个土地纲中。
④作为划分相最可靠和最简单的标志,通常 是界线较明显和稳定的地貌面和土质岩性, 以及对自然环境反映较灵敏和全面的土壤与 植被,而水文和小气候一般只作为划界的辅 助指标;
(4)相的内部结构和界线性质
1,相的形态要素:地块内部的明显独立部分。 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
2,相的形态要素结构: 均匀分布、镶嵌分布、斑点状分布。
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4,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地
的影响结果
把握土地的概念,还需要区分土地与土壤、土地与 土地资源、土地与生态系统、土地与国土等概念。 (二)、土地与土壤的区别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是土地的组成部分。
(三)、土地与生态系统的区别 生态系统是以生物群落为巾心,以直接影响生
随着土地分级研究的深入,便陆续发现根据 现在三个基本分级单位之间,还存在一些过 渡性分级单位。
相和限区之间 限区与地方之间 地方与景观之间
5.3 土地分类
5.3.1土地分类的基本问题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以某一分级土地单位的若干个体为对象进行类型 抽象。土地单位是多级的,因此土地分类也应是多系列的。
B,其内部具有复区(复域)特点,这是与前个低级 土地单位的重要差别。
C,其范围内的水运动、固体物质搬运和化学元素迁 移等过程不具有共同的方向。
D,它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综合体(多级或几种 初级地貌形态重复出现或彼此叠置 ),并与一个地 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5.2.3 土地分级的过渡性单位
土地科学: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 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
(1)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土地类型学:土地的综合特征。
土地资源学: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土地利用学:土地利用状况、生产水平、空间 配置及其影响因素等。 土地规划管理学:合理利用方向、合理配置、 土地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土地信息学:土地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 分析、处理、表达、应用和传播等。
②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划分相,不能简单采用 各成分最小单位分布区相迭置的方法来确定 ,而应对分异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按一定步 骤来划分;
③根据各组成成分在相分异中的作用,划相 的步骤一般是先划分地貌面,在一个地貌面 内,若其它条件都相同则可作为一个相;若 不相同,应首先考虑岩性土质的差异可能要 划为几个相,然后再考虑其它组成成分的差 异,最后确定划分相个数和界线;
(2)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
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行政学、地籍学 等。
5.2 土地分级
土地分级实质是小区域内的地域划分
学术界一致认为土地分为三级分级系统
1,前苏联苏联景观学派的分级系统自下而上分为相、限区和 地方
2,澳大利亚及英美国家分为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 3,英国牛津军事工程实验站,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
5.4.3土地演替结构
是指土地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相 互关系。
按照土地演替的顺序,再现土地演替过程, 这就是土地演替结构分析。
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贵州荒山:草地与 林地之争;林地中针叶林与阔叶林之争)
5.4.4土地空间组合结构
土地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 合形式。
《周礼》将全国土地分为五类:山林、川泽、 丘陵、坟衍、原隰。
《管子˙地员篇》把土地分为渎田、丘陵和山 地三大类,各大类之下又划分为25个小类。
我国把土地类型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 是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的。50年代后期自然区划 推动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工作。80年代以来作为自 下而上的地域划分,与自然区划加强了联系。在理 论方面形成了景观生态和环境地貌两个研究方向。
2,即使地貌形态相同,也可能因植被变化而导致不 同限区的形成。 限区的形成除与初级地貌形态有密切关系外,还与 土质的水物理性质和营养特征的变化、松散沉积物 下伏基岩深度和性质以及离河谷远近所决定的潜水 埋深和天然排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 雏形地貌形态和复杂初级地貌的处理
在用初级地貌形态作为划分限区标志时,由 于地貌形态发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会出现 简单限区和复杂限区两种情况
②岩性和土质的最小单位:岩性和异同则是划分相的 地表根据。
③土壤、植被的最小单位:
土壤的最小单位是土种,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方 法在野外准确地区分两个土种(变种)的界线。因 此,无法依据土种(变种)的分布来确定相的界线。
植被的最小单位是群丛。植物群丛其外貌和界 线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划分相的界线。
由于初级地貌形态有雏形的、简单的和复杂 的之分,因此,限区亦有雏形限区、简单限 区和复杂限区(超限区)之分。应以简单限区 作为这一级的基本单位,而雏形限区应视为 相和限区间的过渡单位,复杂限区则是限区 向更高一级土地单位(地方)过渡的单位。
一、地方的定义
3,地方
地表自然界中还存在比限区更为复杂的基本土地单位,称为 “地方”,与“土地系统”相当。
3,限区分类系统
(1)顺序法 (2)两列指标网络法
5.3.4地方的分类
1,地方分类的标志 依据地段的结合情况(复区分布或彼此叠
加的规律)
地方种、地方属、地方科、地方目、地方 纲、地方门。
2,地方分类的实例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1:100万土地类
型分类系统》
5.4 土地结构
5.4.1土地结构的概念 1,概念: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
其级别比相高,也比相更为复杂;
②尽管限区内部各个部分存在—些差异,但由于各个部分之 间有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其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仍是相对 一致的,是具有一定综合特征的地段;
③限区内部自然特征的—致性还表现在它有相应的彼此相互 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气 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 被群从组合等;
③相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其范围内土地利用 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基本相同。
④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 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2)自然地理成分的最小单位和相 的划分
①地貌的最小单位:地貌的最小单位是 地貌面,它至少应有坡度和坡向两个条 件相同。划分地貌面是划分相的基础。
植物群丛等都相同的一些相。
(2) 相属:同一种地貌面上的相种的概括合并。 (3) 相科:在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相互联系,特别是
水文和外动力条件具有共同性的相属的概括合并。
2,人类活动影响的处理 (1)原生相 (2)衍生相 (3)人源相(文化相)
3、土地分类系统的拟定
对相分类之后,分类系统的两种表示方法
3,相的界线性质: A,明显边界; B,锯齿状边界; C,镶嵌边界; D,断片边界; E,补缀边界。
4,相的边界线性质与相鉴别 可以根据相的界线类型,分析什么主导成分的分异制约
着相的分异。
2.限区
一、限区的定义和性质
1,定义:由一些地块有规律组合形成的,与“土地型”和 “土地单元”相当。
2,基本特征: ①限区是某些相按地域分异规律组合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
二、地方的复杂性
1,西方学者的观点
(1)简单土地系统
(2)复杂土地系统
(3)复合土地系统
2,前苏联学者的观点
(1)由限区组成的地方;
(2)由限区、超限区组成的地方;
(3) 由超限区组成的地方;
(4)由超限区和亚地方组成的地方;
(5)由亚地方组成的地方。
3,地方的特征:
A,它是由保持一定地域联系的各限区构成的具有明 显独特性的自然地域综合体,在土地分级中是级别 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基本土地单位。
土地分级概述
5.2.2基本土地分级单位的识别
1,相
(1)相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相的定义各国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上述定义,可把相 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①相是最低级、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 地域划分的下限。
②在相的空间范围内,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具有最一致的性 质,即相当于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