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碳键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Nu
-
+
C L
Nu C L
δ
δ
Nu C
Walden 转化
由于试剂从离去基团的背后进攻中心碳原子,所以产物发生 构型转化-Walden转化。
Nu:
L
Nu
+ L-
构型
翻转
NaOH SN 2
H
C6H13 C Br CH3
C6H13 HO C H CH3
(S) - (-) - 2 - 辛醇 [α]25D= -9.90° 对映体的纯度=100%
第五章 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 (Aliphatic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一. 反应类型 二. 反应机理 (Reaction Mechanism) 1. SN1机理 2. SN2机理 3. 离子对机理 三. 立体化学 1. SN2反应 2. SN1反应
四. 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
R Nu++ L
(CH3)4N++(CH3)2S
(CH3)3S + (CH3)3N
+
+
⑷ 底物带有正电荷,亲核试剂带有负电荷:
R Nu +L RL + Nu+ + Cl CH3Cl +H2O CH3OH2
二. 反应机理
1. 单分子亲核取代 (Substitution Nucleophilic Unimolecular) (SN1)反应机理 + L Nu R R L + Nu ν = k1 R L
b)排斥电子和吸引电子原子团的影响,如:
Z 为吸引电子的原子团时, SN1 反应速度减慢, α- 卤代酮、 酸、酯等与此类似; Z为排斥电子的原子团时,使 SN1 反 应速度增加,Z排斥电子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分散,使碳 正离子稳定。
c)位于α位的双键、叁键及芳基的影响 无论SN1或SN2 都很慢或不反应。
(b) 亲核试剂分子的立体结构对反应的影响 亲核试剂分子加大, 使SN2取代反应速度降低
规律: 1)带有负电荷的试剂的亲核性强于它的共轭酸: -OH > H O, CH O- > CH OH 2 3 3
2)带负电荷的试剂,负电荷越集中,亲核性越强; 中性的试剂,进攻的原子电子云密度越集中,亲核性越强。
1. 底物的烃基结构 2. 离去基团 (L) 3. 亲核试剂 (Nu:) 4. 溶剂
五. 邻基参与反应
六. 亲核取代反应实例
取代反应是指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
取代的反应。 (1)亲核取代 (2)亲电取代 (3)游离基取代
一. 反应类型
亲核取代反应的通式:
Nu + R L
亲核试剂 离去基团 带着 带着
• B. 试剂浓度对产物构型的影响: • 如果进攻试剂的浓度低,R+大多数都来得及成为平面构 型,并和后来连接的X离子分开,然后才受另一试剂进攻, 主要生成外消旋产物。 • 如浓度高,则增加了试剂对刚刚形成还被X离子遮蔽的R+ 离子进攻机会,因而构型反转的产物的比例会增加。
外消旋(%) 80%丙酮水溶液 98 60%丙酮水溶液 95 纯 水 83
R' CH R X
不被共轭体系稳定的仲卤代烷及其衍生物
3. 离子对机理
介于SN1 与 SN2 之间的机理,建立在SN1机理基础之上。 底物的解离成正碳离子是经几步完成的,形成不同的离子对:
R L Nu SN 2
离子化
R
+ L-
溶剂介入
RL
+
-
R+ + L Nu SN 1
-
离解的离子 紧密离子对
Nu
A. 当进攻原子为同一原子时,亲核性强度与碱性一致: RO- > HO- >> RCO2- > ROH > H2O CH3O- > PhO- > CH3CO2- > NO2-
L Nu R +
一对电子 一对电子
进攻 离开
中心碳原子
⑴ 底物为中性,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
Bu3P + CH3CH2I
R L +Nu
-
Bu3P CH2CH3 + I
-
⑵ 亲核试剂带有负电荷:
+ L R Nu
PhCH2Cl + CN
R L + Nu
+
-
Cl + PhCH2CN
⑶ 底物带有正电荷,亲核试剂带有孤对电子:
d) β位双键的影响 , 当β位有双键时,如烯丙基和苯甲基等使 SN1和SN2反应速度均加快. 使SN1加速是因为由于共轭使生成的碳正离子稳定. 使SN2加速是因为通过 P型轨道(它展现在遭受进攻的碳原子 上)与邻近π体系的重叠使SN2过渡态变稳定的作用.
e) 当中心碳原子与杂原子直接相连时(R-ZCH2-L),SN 1反 应速率明显增大:
• (a)SH直接进攻RX得SR(完全反转),即直接发生SN2过程。 • (b) 如果形成紧密离子对,则溶剂在此阶段进攻,若反应 (A) 不发生则导致完全的反转,若反应 (A) 与 (B) 竞争,则反转伴 随外消旋化作用。 • (c)如果形成溶剂分隔离子对,当溶剂壳从前边崩溃时,则反 应中构型保持,如从后崩溃时则构型反转,总结果为部分反 转(δ)部分保持(1-δ)。 • (d) 形成游离 R+ ,为平面构型, SH 从两面进攻的机会相同, 得外消旋化产物。
H C Cl CH3 Ph
OHH2O
H C
+
OH-
H
H C OH HO C Ph CH3 Ph
CH3 Ph
CH3
49%
51%
消旋化 (Racemization) 正碳离子越稳定,消旋化程度越大
• 碳正离子(I)比(II)稳定,在碳正离子(I)中正电荷和苯核相 互作用,使正电荷得到分散而不是定位在一个碳原子上, 因此具有较小的能量,所以有较小的反应性能,即有较大 的稳定性。
(二)亲核试剂的强度
Nu:在 SN2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a) 电负性对反应的影响 亲核试剂的电负性改变对 SN1 反应速度影响不明显 , 因为 SN1 反应速度取决于慢的离子化过程 , 而此过程亲核试剂不参 加. 但亲核试剂对 SN2 取代反应速度有影响,亲核试剂的电负性 减小,则SN2反应速度加大.
SN1反应: A. 电子效应 a)所有能够使正碳离子稳定的因素,都能使SN 1反应的反应 速率增大:
ROTs
R
k1 OTs
R+
EtOH
R OEt
相对速率 (k1)
Et i-pr CH2=CH-CH2 PhCH2 Ph2CH Ph3C
0.26 0.69 0.86 100 ~10 5 ~10 10
当取代基具有+I、 超共轭效应、+C效应, SN 1反应速率增大, 反应 活性增大。
CH3CH2 1
(CH3)2CH 0.03
(CH3)3C 0
新戊基卤代烷几乎不发生SN 2反应:
H C X H
H
Nu:Nu C L HFra bibliotek转变过程中,中心碳原子 由底物同 4 个基团相连转变 为由过渡态的同 5 个碳原子 相连,空间拥挤程度增大 。
当底物中心碳原子连有较大基团时, Nu:难于从背后接近底物。
S N 2 反应机理: Nu Nu Nu Nu Nu Nu Nu Nu Nu
C C C C C C
L L L L L L L
L L
Nu
C
L
在过渡态中,亲核试剂的孤对电子所 占有的轨道与中心碳原子的 p轨道交 盖的程度与离去基团与中心碳原子的 p轨道的交盖程度相同
按 SN 2 机理进行的底物特征:
反转(%) 2 5 17
SN1历程中的离子对: 在SN1取代反应中,如果游离的碳原子为平面型,试剂从两 面进攻的机会相同,产物应完全外消旋化,但事实上总是伴有 少量反转,这就说明有一些产物不是从游离的碳正离子形成的, 而是由离子对形成的。
SN1反应按下列方式进行:
(I)为紧密离子对;(II)为溶剂分隔离子对,在碳正离子和离去 原子团之间插入一个或数个溶剂分子; (III) 为离解的离子 对,每个离子被溶剂的分子所包围。在反应中紧密离子对 重新结合为原来的被作用物,称为内部反回。亲核试剂在 任何阶段进攻都能形成产物。在紧密离子对中的 R+和 X-之 间还有一定的键连,因此能保持原来的构型。
EtOH K2CO3 B
(R) - (-) - 2 - 辛烷 [α]25D= -34.25° 对映体的纯度=100%
CH2Ph
CH2Ph
CH2Ph Me CH OEt α= α=-19.9 -19.9 ° °
Me CH OH TsCl Me CH OTs A α= α=+33.0 +33.0 ° ° α= α=+31.1 +31.1 ° °
反应分两步进行
R L
慢
第一步 正碳离子的生成:
R+ + L
-
δ
R L
δ
第一步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一步。
第二步 亲核试剂进攻正碳离子:
R+ + Nu
- 快
R Nu
第一步为慢过程,发生取代反应的分子异裂为离子; 第二步是形成的碳正离子和取代试剂迅速反应得到产物。 第一步是反应速度的决定步骤,并为单分子反应,所以整个 反应为单分子反应。
Nu 溶剂介入 离子对
构型翻转
翻转(主要)
转化(消旋化) (消旋化产物)
三个阶段: ⑴ 解离的正负离子形成紧密的离子对,整个离子对被溶剂化。 ⑵ 溶剂介入离子对后,正负离子被溶剂隔开。 ⑶ 离解的离子为自由离子。 亲核试剂可以进攻四种状态的底物,从而得到不同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