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a
2、东晋顾恺之(346年—407年) 诗赋、书法、绘画皆所擅长,并有“三绝”(才、画、痴绝)美誉。
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 中将他与吴道子比较,并将两者佛像绘画特征概括为“吴带当风,曹 衣出水”。 “曹衣出水”的画法即为“曹家样”,我国佛教绘画的第 二种样式。将笈多马图拉样式薄衣贴体的雕刻造像手法引入了绘画, 并使其成为一种造型范模。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擅长鞍马人物。所传作品《北齐校书图》, 也有人说是阎立本在其画稿基础上重新创作的。作品表现宫廷校书官
9
a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多宋代摹本,全卷分为三 个部分,人物安排疏密得宜,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 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 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情感活动,在古代绘 画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31
a
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的表现对象。 艺术家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的束缚中解脱,转向表现现实生活, 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绘画题材扩大了,作为自然美的山川更多地进入绘 画作品,使山水画的独立成为可能。 2、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创作山水画的热情。 南方秀丽的山川景色给大批诗人、画家以及社会上流人士以深刻的精 神影响。他们不同程度地在自然山水中找到精神寄托和回响。 3、玄学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自然山水形象大量进入诗歌和绘画当中,使山水画和山水诗勃然兴起。 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现自然,使中国山水 画自始至终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
29
a
顾恺之与山水画 传说顾恺之所画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山水画不再作为人物背景,而是主要表现对象或者是体现绘画主题 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已经摆脱了装饰性、象征性手法,而代之以比较 真实的描绘。 《洛神赋图》中,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 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 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构思如何画云台山的文字。文中顾恺之已 明确提出从观察具体的自然景物,从生活的真切感受出发,对画中山 水进行安排和取舍,注意人物的比例、动态与配置,以及远近、明暗、 色彩等技法的运用。 顾恺之完全可以被看作中国山水画最初的开拓者和先驱。
30
a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1、宗炳与《画山水序》 宗炳,刘宋时期有名的高士,一生隐居不仕,酷爱山水自然。著有《画 山水序》,文中探讨了山水画兴起的原因、意义和价值。 澄怀味象(观道):所谓澄怀,就是指扫除杂念,涤荡心胸,使之虚静 卧游:后世人们常常把“卧游”变成欣赏山水画的代名词。 畅神而已:认为欣赏山水画可以获得精神的解放。“畅神”说突出了艺 术的审美特征,这是魏晋以来强调艺术的独立价值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王微与《叙画》 王微,刘宋时期山水画家,所著《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 文献。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强调了山水画的艺术审 美效果,指出欣赏山水画可以令人精神愉快,热烈奋发,情感和想象飞扬 高举。其观点和宗炳的“畅神”说都是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自然和精神的 合一。
33
a
34
a
35
a
中国美术史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36
a
Chinese art
魏晋南北朝
hist魏ory晋南北朝 (220――581)
• 社会背景:
东汉中叶后,阶级矛盾激化,老庄思想兴起、佛教流行。
绘画由附庸到成为独立的艺术。
37
a
Chinese art
魏晋南北朝
27
a
28
a
第三节 山水画的兴起 山水画自唐宋以后,在中国美术史上独占鳌头,成为绘画的主流, 其地位、成就和影响是任何其他画种都无法比拟的。 山水形象作为描绘对象,可以追溯到非常遥远的年代,或属于工艺 美术的范围,或山川形象只不过是人物画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水形象开始由背景变为主体,成为独立的画种。以顾恺之为代表的 这一时期的画家也为山水画的创作付出了重大的努力。
4
a
南方: 西晋(265年—316年) 东晋(316年—420年)。 南朝(420年—589年)经历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与东西晋并称“六朝”。 北方: 五胡十六国(311年—439年) 北魏(439年—534年) 534年 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改号北齐;西魏改号北周。 577年 北周灭北齐。 581年 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些画佛像的名家,对 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丰 富多彩的面貌。人物画在继承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 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注重传神,以线为主的造 型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 高到理论上;山水画也在此时逐渐向独立画科发展; 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专业画家在画史 上不仅有了较详细的记载,而且画家论风的风气渐 盛,出现了顾恺之等一大批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大 影响的画家和一些绘画理论著作。
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 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六法”是在对中国传统绘画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6aΒιβλιοθήκη 4、北朝绘画 北朝的画家,不如南朝多。除了宗教艺术有相应的发展外,其他的
艺术都受到了忽视,卷轴画创作较为消沉。 曹仲达是从中亚来到内地的域外画家,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3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4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5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6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a
16
a
17
a
18
a
19
a
20
a
21
a
22
a
23
a
2、南朝陆张 陆探微,吴人,约生于晋末宋初,活动在刘宋孝武帝到南齐武帝
时(453——493)。他师承顾恺之,在顾恺之的画风上又有所发展。 用线“行笔紧细”,气脉贯通,人物造型符合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 的审美趣味。后人评价他,常常把他与顾恺之、张僧繇放在一起,说: “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说明陆在“骨法用笔”上有突 出的成就,作品未见传世,但其画风可以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 画《竹林七贤》和《羽人戏虎》和当时的石窟造像中可以得到印证。
“迁想妙得”命题 其绘画理论作品《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均对 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8
a
《女史箴图》原有十二段,现存九段。 主要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象,发展了自战国以来就形成的“高古游 丝描”,线描匀细而富于节奏感,犹如“春蚕吐丝”、“春云行空、流 水行地”,绵延不断而又舒缓自然。图中人物形象,脸形虽略微圆胖, 却近于鹅蛋形,身形修长苗条,正处于向六朝时“秀骨清像”过渡的阶 段。
《列女仁智图》系宋摹本,图中人物仪态风度和《女史箴图》一致, 但《女史箴图》用线较细秀,人物服装很少墨染;而《列女仁智图》 线描较粗,风格劲健,衣褶部分晕染较多,在量感和明暗变化的表现 上有所前进,通过眉、眼、嘴的微妙差别及身姿仪态,表现了复杂的
性格特征。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1
a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一、概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 这是我 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年代,是封建统 一政权瓦解、封建军阀各据一方的长期分裂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