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教材教学设计第五章第2节《力的分解》教师姓名:【课题】第5章第2节力的分解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5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从纵向来看,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

从横向来看,也是对矢量概念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力的分解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目标设计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并结合教学由于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是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以后知识学习很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确定分力的方向。

二、教法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将本节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1、教学的主要环节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方法,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实际生活中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对知识进行巩固,在拓展提升中发展学习的能力。

2、流程设计为了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美,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我采用如下流程进行教学:12 3 456三、学法指导学生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有三: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讲学生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二年的学习形象思维还行但理性思维大部分学生还不是很成熟。

第二,由于分解的多解性导致学生不知道具体如何来分解一个力。

第三,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三角函数还不是很熟悉。

基于学生学情考虑,我采用预习案和课堂学案和课后分类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学习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应用。

主要目的在于:1、让学生在理论和实验探究中初步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2、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

总之,为学生铺垫合适的学习台阶,学生的学习就可以扶摇直上、步步高升。

四、完整教案设计备课件准备课件:用Powerpoint做的教学课件具体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一、创设情境:利用一根细线和一件皮衣,采用实验方式引入新课。

调整线的角度较小时,挂上皮衣,线不断。

调整线的角度较大时,挂上同样的皮衣,线断。

同一根细线、同一件皮衣,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呢?进而引本节课的学习。

两名学生协助教师完成演示实验,其余学生体会、思考。

制造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也为知识学习埋下伏笔。

新课教学二、复习回顾:力的合成,从等效角度认识分力,进而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原则。

[板书]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渡语]力的分解的关键在于确定两个分力方向,然而分力的方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同学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和易错点,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方法。

[板书]3、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从而进行力的分解。

下面通过几个生活实例来体验和学习。

三、实验探究:[体验一]分组实验利用塔吊建立轻支架挂物模型。

第一次:不挂小钩码。

第二次:挂一个小钩码。

利用对比实验得出:(1)分解钩码重力(2)两个作用效果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橡皮绳变化和手掌心的感觉。

复习旧知为新课教学创设条件利用对比实验,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个事:①哪个力产生了这种作用效果,即:分解谁。

②这个力有哪两个作用效果,从而确[体验二]演示实验利用折叠式行李小车建立挡板夹物模型演示:第一次:不放重物。

第二次:放上重物。

利用对比实验得出:(1)分解重物重力(2)两个作用效果[体验三]分组+演示实验利用拖拉机犁地时拉耙和旅行拉拉杆箱建立斜拉物体模型。

先分组:第一次:不施加拉力。

第二次:斜向上施加拉力。

再演示:学生观察海绵的形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得出:力F产生了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沿水平向前和使物体竖直被提起两个作用效果。

定分力方向。

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得到:实际情况中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

学生对拉力的水平作用效果容易接受,但对于竖直向上的作用效果半信半疑。

如何解决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坚信竖直向上确实存在作用效果,通过演示实验:拉蹲在电子体重计的人来解决这一困难。

利用对比实验得出:(1)分解斜拉力(2)两个作用效果[体验四]分组实验利用滑滑梯建立物体沿斜面下滑模型。

分组:第一次:不放大钩码。

第二次:放上大钩码,从课本上滑下。

利用对比实验得出:(1)分解大钩码重力(2)两个作用效果四、分析归纳:经过四个体验,已经确定了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找到了分力的方向。

[教师总结]从体验三、四这两个模型中,我们发现两个分力相互垂直,,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种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考虑力的正交分解的同时,也可以兼顾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归纳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学生体验,观察课本形变和钩码下滑状态。

体会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压紧斜面。

学生自主推导、讨论交流,得出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巩固升华,练习力的分解画法,并为提出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分解步骤创造条件。

五、学以致用:应用一:结合体验4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倾角对两个分力的影响,从而解释引桥的原因。

应用二:回扣引入实验,采用分组体验方式,保证线不断的情况下,改变夹角,从而体验得出:合力一定时,分力与夹角的关系,进一步解释刀、斧的原理。

六|、小结、评价、布置作业学后反思1、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本节学习你还有存在哪些困惑:分层作业:【举一反三能力拓展】(C层次)【基础训练锋芒初显】(B层次)【小试身手轻松过关】(A层次)[探究实验]利用直尺重物如何测量棉线的最大拉力?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回扣引入实验,师生合作,并观察得出规律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并解决伏笔。

五、学案设计§5.2力的分解(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什么叫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原则?3、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两分力的方向,右图所示,作图完成力F的分解。

4、实际情况下力的分解根据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知识储备:三角函数在力学中的应用1、如右图,用力表示下列函数,并求出分力大小。

sinα =F y =cosα = F x =由以上公式可得tanα=2、如右图,用力表示下列函数,并求出分力大小。

cosα =F y =tanα =F x =§5.2力的分解(课堂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学会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提高作图能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分力的大小。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的逆运算,遵循3、实际问题中,要根据确定分力方向,从而进行力的分解。

4、把一个力分解为,叫做力的正交分解。

5、合力一定时,分力随夹角增大而。

二、实例模型中力的分解1、轻支架模型中挂物拉力的分解2、两挡板夹物模型中重力的分解3、斜向上拉物体模型中拉力的分解4、斜面上物体下滑模型中重力的分解三、学以致用1、高架桥需铺设很长引桥的原因:2、晾衣服时会出现衣服拉断绳子的现象原因:3、刀、斧锋利的目的是:学后反思本节学习你还有存在哪些困惑:§5.2力的分解(课后分层作业)【小试身手轻松过关】(A层次)1、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关于重力的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可分解为垂直于斜面压紧斜面的力和平行于斜面使物体下滑的力B.重力可分解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沿斜面下滑的力C.重力可分解为对斜面的压力和沿斜面下滑的力D.重力可分解为支持力和摩擦力2、如图所示,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其主要目的是()A.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B.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C.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D.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桥面向下的分力3、如图所示,一水桶上系有三条绳子a、b、c,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的水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绳受力最大 B.b绳受力最大C.c绳受力最大 D.三条绳子受力一样大4、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A. G1和G2都增大B.G1和G2都减小C. G1增大,G2减小D. G1减小,G2增大5、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的小球停放在两块光滑夹板a和b中间.试通过将重力分解,求小球对两块夹板的压力。

(画出分解示意图)6、如图所示,绳子OA一端O系于杆的一端,另一端A固定在竖直墙上,轻杆OB水平,B端与墙由绞链连接,重为G=100N的重物挂在O点,细绳与轻杆的夹角 =30°试将重物对杆的拉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B层次)7、在雨后乡间的小道上,有一汽车陷在泥泞的路面上而抛锚,尽管司机加大油门,后轮仍打滑,无法启动,于是司机找来一根长绳,一端系在路旁的大树上,另一端系在车上,并使绳绷紧,然后在绳的中央沿垂直于绳的方向用力拉绳。

他能把车拉出来吗?为什么?【举一反三能力拓展】(C层次)8、请根据本节学习内容,设计一种测量一根细棉线最大拉力的方案,具体说明。

六、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简洁的板书,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了这一目的,我设计如下板书:【课堂评价量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以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本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标准描述(总分:100分)评价优秀良好合格需改进生评师评情感态度(10%)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积极主动。

对学习内容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负责,积极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