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大学882现代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机会成本和沉淀(没)成本
答:机会成本指一定量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
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沉淀成本又叫沉没成本,是指那种已经花费出去而又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决策只应受未来的成本和效益影响,沉没成本对企业当前的投资决策不产生任何影响,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的是当前的投资是否有利可图,而不是过去花掉了多少钱,沉没成本是无法收复的成本,任何考虑沉没成本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2.自然垄断和非竞争性
答:自然垄断是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
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自然垄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存在着规模经济。
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
自然垄断部门一般有电力、石油、天然气、自来水和电信等行业。
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
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换句话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
零。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
3.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
答:市场出清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
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以致每一个市场都处于或趋向于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坚持市场出清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
这样,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
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经济决策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候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错误,他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其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其余两个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和自然率假说),它们是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攻击凯恩斯主义的重要武器。
4.净出口和对外净投资
答:净出口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又称贸易余额。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因此,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
对外净投资,又称资本净流出,是指本国借贷给外国的资金数量减去外国借贷给本国的资金数量的余额,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
事实上,一国净出口恒等于该国的对外净投资。
净出口和对外净投资分别反映了一国对经济往来的不同侧面,前者反映了国际交易的实际物品面,后者反映了国际交易的货币金融面。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降价一定能促销,一定能增加收入。
该命题对吗?为什么?
答:该命题错误。
原因如下:
(1)降价不一定能促销。
一般而言,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表明价格的下降会使需求量上升,从而使销量增加。
然而,对于吉芬商品来说,降价不能促销。
与正常商品相对,吉芬商品是指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反而减少,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商品。
因此,如若对吉芬商品进行降价处理,销量反而会降低。
(2)降价不一定能增加收入。
对于吉芬商品,商品价格的下降会使得销售量减少,销售收入会减少。
对于正常商品,就要考虑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引起销售量较大程度的上升而使销售收入增加;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只能引起销售量上升的程度较小,销售收入不一定会增加。
2.成本递减行业的供给曲线也向右上方倾斜。
对吗?为什么?
答:该命题错误。
成本递减行业指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的行业。
行业成本递减的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
素的价格下降。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原因在于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是递减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价格随着行业长期供给量的增加而减少,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引起行业长期均衡产量的同方向变化和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化。
图1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比较多马—哈罗德模型和索罗模型。
答:(1)多马—哈罗德模型主要研究在保持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与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多马—哈罗德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该模型采用的是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分析方法。
长期化是把人口、资本和技术等因素看作变量,而不再假定为不变量,动态化是指把经济活动看作是时间上有连续性的活动,重点研究充分就业下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多马—哈罗德模型是经济学家哈罗德与多马提出的增长模型。
假定以v来表示资本—产量比,s表示储蓄率,则经济增长率G=s/v,即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比,与资本—产出比呈反比。
基本假设前提: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倾向不变,储蓄由收入水平决定;③
社会生产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两种要素的比例不变;④技术水平不变,资本—产量比不变;⑤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多马—哈罗德模型认为,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之下,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①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②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
(2)索罗模型又叫新古典增长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提出。
基本假定:①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其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②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基本方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技术进步,则索罗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Δk=sy-(n+δ)k。
其中,k为人均资本,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
在稳态时,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
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即储蓄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3)多马—哈罗德模型与索罗模型的比较
①假设前提不同。
多马—哈罗德模型假设资本和技术不能相互替代,索罗增长模型假设两者可以相互替代;多马—哈罗德模型假设资本—产量比不变,索罗增长模型放松放宽了资本产出比固定的假设,认为所有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够被完全有效地使用。
②基本结论不同。
事实上,多马—哈罗德模型是用短期工具来分析长期问题,方法论上的局限导致了索罗指出的增长的不稳定性。
4.假如一国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试用IS-LM(图形)曲线说明怎样用财政政
策或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答: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初始状态下,IS和LM曲线的交点位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即经济虽然处于均衡,但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此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新的均衡点对应的产出将等于潜在产量,如图2所示,均衡点由K到C。
此时,均衡利率下降。
图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初始状态下,IS1和LM曲线的交点位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左边,即经济虽然处于均衡,但尚未实现充分就业,此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到IS2,在LM 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新的均衡点对应的产出将等于潜在产量,如图3所示。
此时,均衡利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