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浅谈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浅谈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摘要:美术馆作为当今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和展示艺术家作品、帮助普通公众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社会功能,充分起到了繁荣国家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作用。

公共教育在中国出现美术馆之初就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具有启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素养、教化人的灵魂的崇高意义。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和学校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两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和意义巨大。

关键词: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
一、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馆作为当今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和展示艺术家作品、帮助普通公众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社会功能,充分起到了繁荣国家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作用。

美国博物馆协会总经理、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说过:“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基础是教育。

而美术馆是特殊的艺术博物馆,所以教育成为美术馆服务公众的最重要的内容。

20世纪初,我国著名文化先贤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曾大力呼吁和倡导建立博物馆、美术馆,希望“以美育代宗教”来教化群众,实现美育,提高国民素质。

1929年,中国第一家国立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建立,创建者们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著名雕塑的复制品,接受了一些社会捐
赠,将它们陈列出来供人观赏;同时,还设立了美术学习班,招收学员,并将馆藏品提供给他们临摹,开启了中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大门。

公共教育在中国出现美术馆之初就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具有启迪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素养、教化人的灵魂的崇高意义。

所谓“公共”两字,就是指美术馆教育的公共性。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公众的美术馆´是美术馆建设的最高阶段。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调动许多手段,比如展览策划上主题鲜明,展示上丰富多彩,并且要通过艺术教育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之间的隔阂。


美术馆的公共性,主要是指美术馆成为公共文化资源,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凸显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的功能。

美术馆在实践公共性的职能中,承担起文化建设和传播的社会责任,为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服务,并且通过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文化的社会影响。

从学科角度讲,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应属于美术馆学的分支,同时,它在更大程度上承载着美术教育的重任,又属于美术教育的一个下位学科。

由此,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游离于美术馆学和美术教育学以及社会教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和灵活性。

从现实角度观察,美术馆的展览、讲座、志愿者服务及其他艺术活动,
就是向公众传播艺术知识、传达艺术情感的过程,艺术品则是传达的媒介。

公众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接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了审美体验,获得了艺术知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

笔者认为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社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个体作为教育对象,通过展览和讲座等公开教育形式,以鉴赏、体验、临摹、参与制作等为教育手段,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养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目的的一种社会教育。

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中国美术馆为例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而美术馆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理所应当承担起社会教育中艺术教育的重担。

中国美术馆虽然不是最早开始公共教育的美术馆,但是作为收藏有数万件20世纪中国美术精英作品的国家级美术馆,因其造型艺术博物馆的属性而具有极高的美育功能,它对公共教育的重视和运作将对全国美术馆起到巨大的表率作用。

从宏观理论角度来看,中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和传统学校教育相比较有以下4个特点。

1、教育环境
中国美术馆在其教育环境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沟通媒介、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和教学气氛等方面。

在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要以展览和艺术品为沟通介质。

最能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是,受教育者可以在中国美术馆接触到艺术真品或者艺术价值同样很高的仿品,而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他们更多地是通过书上的印刷品进行
学习,这与美术馆经过千挑万选后的艺术品在教育价值上是无法比拟的。

中国美术馆现有展厅20个,展览总面积70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一层、二层夹层有3个小型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4305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二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5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三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863平方米,展线长235米。

六层图书馆即将于年底面对公众开放,七层学术报告厅经常举办公共讲座。

在教学设施方面,中国美术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会根据展览需要增设A V解说、制作台等设施,使受教育者全方位的感触了解作品。

在这些迥异于学校教室的教学场所和宽松的环境下,中国美术馆自然就形成了其自由开放的教学气氛。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对于中国美术馆这个特殊的教育机构来说,公共教育的实施者并非真正的教师,而是进行讲解服务的志愿者、公共讲座的主讲人以及馆内相关工作人员。

同时,作为一种全民教育,中国美术馆的受教育者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宽泛的多,从呀呀学语的婴儿到步履蹒跚的老者,从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到憨厚朴实的农民工,兵、农、官、商、学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包含在内,这正是其教育的公众性所在。

3、教学模式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和学校艺术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学校艺术教育是有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的规范系统的知识教育,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却没有这种圭臬来依照,只是在大的教育方针下很自由
的进行,是一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由此可见,学校艺术教育的学习基本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的知识学习,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更注重探究式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自发性。

换言之,“美术馆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机构,其学习的性质既不是上对下的训导指令,亦非下对上的服从模仿,而是属于一种自发性的´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方式,在没有考试压力及标准答案的气氛下完成学习的过程”。

4、教育内容
中国美术馆教育关注的重点是艺术领域知识的培养,具体来看,教学内容包括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美术史、学科整合、人文知识等。

在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情景中,培养受教育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艺术领域的感知能力和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素质。

而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重视艺术创作和普通基础知识的灌输,相对忽视了艺术批评、艺术鉴赏、艺术史及等能力的培养。

但是,与学校的美术课程相比,美术馆教育中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具备较强的连贯性,基本上以主题性教学为主。

三、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和学校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学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总体目标“为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国民艺术素养”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和学校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空间和意
义巨大。

第一、将学校和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美术馆中展出的均为艺术精品,这是学校无法拥有的艺术教育资源。

而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的有关展览的专业艺术知识通常会比学校艺术教学更加丰富。

这些珍贵的艺术教育资源亟待与学校艺术教育衔接,学校应与中国美术馆开展艺术品同步欣赏和美学教育的协同合作,逐步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第二、对学校艺术教育进行补充,促进师生的共同学习
观看艺术展品,无疑是在与艺术家面对面地进行无声的“对话”。

这种教育方式充满了自主的探索和发现,独特的欣赏与体验。

这种探索、发现、欣赏、体验的过程,某种角度看学习意义远远大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在展厅中共同欣赏、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应尽快作为一种美术教学手段确定下来。

第三、顺应新课改要求,大力支持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在当今新课改声浪响彻云霄的时候,美术馆应与各类学校通力合作落实美术课程改革,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切实可行的展览、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打造中国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后劲
建立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联动机制可以拓宽促进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和后劲。

首先,教育合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其次,许多国家政府在对美术馆拨款时会依据美术馆观众的数量进行;再次,合作教育能为博物馆培养并储蓄一
大批热爱博物馆工作的人才。

美术馆是社会对公众进行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在艺术文化传承方面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方面的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如同春笋破土,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逐步繁荣和美术馆事业的纵深发展,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步入健康、规范、健全、完善的发展轨道,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热潮也将为时不远。

参考文献:
[1]当代语境下的美术馆公共性.[EB/OL]./media_kwlr.aspx?id=97682,2009-0 4-22
[2]李文秋.刍论当代中国的美术馆及其教育[J].中国美术馆,2007,(6).
[3]刘友亮.当代美术馆的艺术教育[J].艺术教育,2005,(3).
[4]何琳.教育-美术博物馆的基石[J].中国美术馆,200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