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治疗
癫痫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对癫痫患儿的教育和 家庭、社会照顾
指导患儿、家长及学校正确认识癫痫,了解癫 痫的性质。 注意日常生活和活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生活应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饥饿。合理安 排学习时间和饮食。 学龄儿童控制发作后无精神障碍者应正常入学。 教师和学生不应对癫痫患儿有任何歧视。 应让家长和患儿了解长期、规则的治疗才能很 好的控制癫痫发作。
表1-2 抗癫痫药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
药物
丙戊酸钠
蛋白取代 酶诱导
卡马西平 扑米酮 苯妥因钠
酶抑制 丙戊酸钠 乙琥胺
苯妥因钠 丙戊酸
卡马西平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 苯妥因钠 苯巴比 妥 扑米酮 苯巴比妥 丙戊酸钠 苯妥因钠 扑米酮 西泮类 苯巴比妥 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 氯硝西泮
再生障碍性 贫血、精神 症状、剥削 性皮炎
扑痫酮
5~15
250~10 00
共济失调、眩晕、 剥脱性皮炎 皮疹、贫血、抑 郁
表1-3抗癫痫药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
有效血 浓度 mg/L 苯巴比妥 丙戊酸钠 15~30 50~100 每日剂量(mg) 儿童 副作用
3~6岁
30~120 400~60 0 250~75 0
卡马西平(CBZ) 10~30
地西泮(DZP)
0.5
21~30
20~60 6~15 5~9
0.015~0.05 5~15 10~60 5~14 10~30得到PB
2~3
2~3 2 2
氯硝西泮(CNP) 0.02~0.2 扑米酮(PRM) 10~25
氨己烯酸(VGB) 60~100
拉莫三嗪(LTG) 2~8
为去氧苯比妥,其抗癫痫作用主要是由于 转化成苯巴比妥。
6.苯二氮卓类
常用的有地西泮(安定,diazepam,DZP) 及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CZP) 主要抑制神经递质GABA。通过增加突触 后膜对氯离子的通透性而使神经元超极化, 调整GABA的突触后反应。
7.常用抗癫痫药物的动力学特 点及剂量:
(二)控制惊厥发作
4)苯妥因钠:15~20 mg/kg(<100 mg)稀释于生 理盐水中静脉注射,速度1~3 mg/kg·min。有心 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者忌用。注射时应注意心 率、血压,最好在心电监护下注射。本药易形 成结晶,故不宜静脉滴注。也不宜肌肉,因不 宜吸收,且有可能引起局部肌肉坏死。用葡萄 糖液稀释时易形成沉淀,故用生理盐水50~100 ml溶解本药为好。
>6岁
轻
中
皮疹、共济 失调 皮疹、共济 失调
重
剥脱性 600~10 胃肠道反应、嗜睡 00 、脱发、头痛、震 颤、体重增加
乙琥胺
40~120
500~10 胃肠道反应、头痛、皮疹 00 眩晕
精神症状、 血小板减少、 粒细胞缺乏
氯硝西泮
0.015~1 0.05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 CBZ)的作用机制
未明确,可能是通过影响钠通道或影响一 些神经递质而起作用。
3.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 作用机制
未明确。可能的作用机制为: ①可能是GABA-转氨酶抑制剂,增加脑内 GABA浓度。 ②直接增强GABA受体而使神经元的抑制 加强。 ③减少天冬氨酸的神经兴奋介质的含量。 ④直接作用于神经元膜,影响钾的流动。
>6岁
150~30 0
轻
胃肠道反应、 牙龈增生、毛 发增长、失眠 头痛
中
皮疹、眼震、复 视、呐吃、共济 失调、贫血、低 血钙、高血糖
重
剥脱性皮炎、 粒细胞缺乏 症、淋巴结 肿大、脑病
卡马西平
4~10
200~40 0
400~80 0
胃肠道
反应、嗜睡、 头痛 嗜睡、烦躁
皮疹、血白细胞 减少、眩晕、复 视、共济失调、 眼震
三、难治性癫痫的难治因素
1.起病年龄<2岁 2.十分频发的全面性发作 3.脑部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继发性癫痫 4.部分性癫痫 5.不典型强直性小发作
三、难治性癫痫的难治因素
6.特殊的发作性疾病(如婴儿痉挛症, 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 7.低智商患者 8.有多种发作类型的患者 9.有明显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 10.脑电图正常节律消失,代之以大量的Q 波并加长期存在的阵发性痫样放电。
4.苯巴比妥(phenobarbitone, PB)的作用机制
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 ①突触前作用以减少钙离子进入神经元及阻滞 神经递质释放。 ②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强GABA介导的 抑制作用,减少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 ③非突触作用为减低和电压有关的钠、钾的传 导。
5.扑米酮(Primidone,PRM)
(二)以下情况应暂缓或不手术
1.年龄幼小 2.有明显的与癫痫发作无关的精神症状 3.患儿的智商测定在60以下
难治性癫痫
一、定义
癫痫发作经单独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一 线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以上,血药浓度已 达最大有效治疗水平,癫痫未能很好地控 制,仍有发作,这种患者的癫痫称为难治 性癫痫(intractable epilepsy)。占癫痫患者 的20%~30%。
四、治疗
1.常用抗痫药
多数学者倾向以下原则: ①先按发作类型,选用一种抗痫药,逐渐增加 剂量到发作控制或出现药物的副作用,此时血 药浓度高于一般治疗有效水平。 ②如第一种药物无效,换用第二种,仍无效, 换第三种,剂量要足够。 ③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多药治疗,注意药 物间的相互作用。
大发作
苯妥因钠或 苯巴比妥 失神发作 乙琥胺 丙戊酸钠 肌阵挛发作 丙戊酸钠 苯巴比妥 失张力发作 丙戊酸钠 扑米酮 婴儿痉挛症 ACTH或强的松 丙戊酸钠 Lennox-Gastaut 丙戊酸钠 氯硝西泮
丙戊酸钠
扑米酮或氯硝 西泮 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 氯硝西泮 卡马西平
4 .单药治疗:首选一种一线药物开始治疗, 撤换时一减一增需缓慢。 5.联合用药:如单药治疗确实无效,可考 虑联合用药。但应注意:①应选用对癫痫发 作类型最有效药物;②抗痫药物间常有相互 影响,联合用药时应避免。③选择抗癫痫作 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见表1-2。
⑤保护大脑功能,减轻脑水肿;予20%甘 露醇0.5~1 g/kg/次静注。 ⑥病因治疗。 ⑦发作停止后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
(二)控制惊厥发作
1)地西泮(安定):0.3~0.5 mg/kg,缓慢静脉注射, 速度<1 mg/分钟,新生儿每分钟0.1~0.2 mg)。 有效而复发可在半小时后重复注射,无效则改 用其它药物。注射时注意呼吸抑制。地西泮作 用短暂,仅维持20~30分钟。 2)氯硝西泮:0.02~0.06 mg/kg,静脉注射,速 度<0.1 mg/分,注意呼吸抑制。该药作用比地 西泮强5倍,维持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且易透 过血-脑屏障。
1~3
2~4
嗜睡、不宁、便秘、皮疹、呐吃、 少见,白细 唾液增多 胞缺乏 共济失调、 精神症状
二、常用抗癫痫药物的作用 机制及药物动力学特点
1.苯妥因(Phenytoin,PHT)的 作用机制
未完全清楚:①非突触作用包括减低钠离 子传导速度,阻滞反复放电及减少强直后 电位的增强。②突触后作用包括增强 GABA介导的抑制及降低兴奋性突触传递。 ③突触前作用:阻滞钙离子的内流,影响 神经递质的释放。
表1-4 常用抗癫痫药物的动力 学特点及剂量
药物名称 半衰期(H) 剂量 〔mg/(kg·d)〕 7~60 50~160 8~20 最佳血浓度 (μg/ml) 10~20 10~30 4~10 稳态时间(d) 每日服药次 数 2~3 2~3 2~3 苯妥因钠(PHT) 3~6 苯巴比妥(PB) 3~5 14~28 14~28 5~14
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其总的原则是:以 最小的有效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又无明显的副作用。
1 .早期治疗:诊断一旦成立,即应开始 积极治疗。但对发作稀少者,如一年或数年 才发作一次,属于例外。 2 .选择药物时应注意:疗效良好、副作 用少、容易购买、价格适宜。 3.参照发作类型选择药物。见表1-1。
二、诊断
Schmidt提出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标准: 0级:采用一种非一线药,与剂量无关(选 药不适当); Ⅰ级:采用一种非一线药,与剂量无关 (用药量不足); Ⅱ级:采用一线药,剂量在推荐范围;
二、诊断
Ⅲ级:采用一线药,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 Ⅳ级:采用一线药,达最大耐受剂量; Ⅴ级:采用一种以上一线药达最大耐受剂量; Ⅵ级:采用一种以上一线药及数种以上二线药, 达最大耐受剂量。 0~Ⅱ级属医源性,Ⅲ~Ⅵ级才是真正难治性癫 痫。
6.坚持长期规则服药。突然的减量或停药 是诱发癫痫发作甚至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的重 要原因。 7.注意个体差异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 的功能状态。 8.注意药物的毒副反应。见表1-3。
表1-3抗癫痫药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
有效血 每日剂量(mg) 浓度 儿童 mg/L 副作用
3~6岁
苯妥因钠 10~25 100~15 0
托吡酯(TPM) 4~8
25~29
7.5
1~4
10~20
2
2
三、发作时的治疗
1.大发作 ①防止跌伤和舌咬伤 ②保持呼吸通畅: ③惊厥时不可用力按压患儿肢体以防骨折。 ④制止抽搐 2.自动症:预防自伤或伤人
3.癫痫持续状态:
(一)治疗原则
①在给氧、防护的同时,从速制止发作。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③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纠正水、电解质 及酸碱平衡紊乱。 ④防治并发症:高热给予物理降温,以广 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二)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准 确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有心理障碍者 如情绪、行为损害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