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1.孟子生平事迹
(1)身世: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 庭贫困 (2)少年教育: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故其 学术渊源,与孔子一脉相承(孔子——曾参—— 孔伋(子思)——?——孟子)。 • 孟母教子 • (3)周游列国:倡行“仁政、仁义” • (4)老年著述并授徒:与弟子合著《孟子》七篇, 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 “义”认为仁必须落实于义,而仁义礼智根 于心 • 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 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本义: 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引申为为之 所当为。
5.《孟子》简介
• 《孟子》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 话。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孟子本人和 门徒(公孙丑、万章)共同完成的(司马迁说)。 从体制上说,《孟子》属对话论辩体散文,但留 有语录体痕迹,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 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 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是古代散文由 章到篇的过渡性作品。
• 孟子:独行其道,坚持不退让,狂放豁达。“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 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曰:“岂谓是与?曾子曰: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 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 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 与有为也。 ”
3.君民关系:民本论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 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挑战君主的绝对权威
4.人格追求: “大丈夫”
• 孟子论人的人格之美,以尧舜为榜样,以 “大丈夫”为基本准则。人格高尚者,称之 为“大人”,以“大丈夫”为人格之尊者。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5.文艺思想
• 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者要根据 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意志体验理解作者的 作品,而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 全篇的主旨) •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知言养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应对方心理,启 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
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2)长于譬喻(善用比喻和寓言) •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 《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二、《孟子》的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核心:施仁政、行王道
主要见于《寡人之于国也》和《齐桓晋文之事章》
仁政与王道的内容:反对兼并战争,减轻 赋税和制民之产,使百姓安居乐业,举贤任 能,加强文教德治。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省刑罚,薄赋税,制民恒产
2.哲学思想:性善论,良知论
(《列女传》)
断织喻学
•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而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 请去之。”曰:“何也? ”曰:“踞。”其母日曰: “ 何知之? ”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 乃汝无 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 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非妇无礼 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韩诗外传》)
•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 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 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 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 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 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点的论文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 能也,非不为也。
为老人折枝,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弃甲曳( yè )兵 ,通“途” (2)涂( tú )有饿殍 ( piǎo ) 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3) 鸡豚( tú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洿( wū )池 ,通“毋” (5) 无( wú )失其时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中“良人者,所仰 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评点家说:三字顿 挫,无限烟波)
• •
2.气势浩然的文风 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 烈,很富于鼓动性。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
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 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赵岐 :“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孟子 邦。’ ──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题辞》) 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 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苏洵:“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 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请度之!(《齐桓晋文之事》)
3.孔孟之别
孔子:宽厚谦和 • 温、良、恭、俭、让
•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 廷,便便(biàn )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 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 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 不下。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 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 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 达之天下也。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1.长于论辩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 “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曰:“已之!”曰: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如《梁惠王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 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下)
5702中学:邓西谋
《孟子》
一、孟子简介 二、《孟子》的思想内容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前372?-前289?)
一、孟子及《孟子》简介
•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鲁国 人(今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 字子车、子居。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 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 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 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 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以《孟氏宗谱》 上所记载之生卒年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ng )序之教 (6) 谨庠( xiá (7) 颁( bān,通“斑”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
通假字
1、不可,直不百步耳。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王无罪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名 词 活 用 动 词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
3、请以战喻
黄河/河流
荒年/凶恶,不吉利
请允许我/礼貌用语,让对方…… 兵器/士兵 跑/行走
4、弃甲曳兵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6、然而不王者
或者/有的人
• •

《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章形式:对话体的论辩文 《孟子》是记述孟子言行学说的著作,代表了论说文 章向前发展的过渡阶段
• 在结构形式上除少数篇章保留了简短的语录体外,基本上 采取对问的形式 • 对问多辩难性质,少数为应答性质,其中有了一些长篇构 造
• 有些章节表面看是专题言论,实际上已属正面阐述某种观
劝阻孟子出妻
2.孔孟之道
• 孔子逝后,有“儒分为八”之说,但就其主 流而论,主要有两派:一是由曾子(曾参)、 子思(孔子的孙子)到孟子一系,二是由子 夏、子弓到荀子一系。从不同的方面推进了 儒学,而后学多以孟子为正宗。元文宗时被 封为“亚圣”,仅次于“至圣”孔子。 • 后来儒家文化被集中概括为孔孟之道。主要 概念是仁与义,所以又称仁义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