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喜欢意气高扬,不喜欢高朋满座。
他,鄙弃了功名利禄,固守着自然和孤独。
他是那个时代的独吟者,在天下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
时候,他辞官回家,何锄扶犁,种豆间苗。
从此,他疏
远社会,情感转移,开始与自然山水保持一种亲和关系,开启了自己的田园生活。
当然,他也开启了一种诗派,
开启了新的诗风,无意间成了“古之隐逸诗人之宗”。
他是彭泽的小县令,郡中督邮来巡视,官员们要他束带
顶冠迎接以示敬意。
一个正直的士人,经历了十三年的
仕途生活,看透了那个谄上骄下、胡作非为、黑暗腐败
的官场。
他拍案而起,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向乡里小儿!”终于,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后,他辞官回家。
从此“结庐在人境”,放浪形骸于自然。
在那田园间,他建房修屋,开荒种地,酿酒写诗,潇洒自在,好不快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就是,陶渊明。
同魏晋名士相比,他们追崇老庄却显得拘束不够自然,行为刻意而多表演,与真正的“道法自然”相距较远。
出身贵族的这些人,公子气息较重,谈玄论道常常又在乎他人评论和眼光,精神上愈想自由而不
自由,越想独立而不能独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在官场颠簸走了一遭后,找到了独立和自由的不二法门,那就是回归自然状态,回归人类社会的源头——田园。
回去吧,回去吧,望田园将要荒芜,怎么能不归?我本性就喜欢自然山水,受不了这笼中的生活。
一只在山林中无拘无束野惯了的鸟儿,如今关到了这笼中,虽饮食无忧,可这小小的天地怎能不让我留恋那片山林?十余亩的宅子,八九间的草屋,前桃李后榆柳,村庄忽明忽暗,炊烟袅袅升起,狗叫鸡鸣只是这安静生活的点缀。
对,就是安静,淳朴的安静,我返璞归真后的安静。
这里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再是束缚而是我本性的体现,这里就是我最好的栖居地。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也就是陶渊明,“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放浪大化中,不做笼中人。
麻木苟且的生活不是生活,只有精神独立自由,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