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高新科技园区(优.选)

深圳高新科技园区(优.选)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

深圳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创新。

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

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

高新区正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

深圳高新区管理体制一、建立高新区新型管理体制的原则深圳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原则是: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及深圳特区法规、规章之下,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不中断各种审批链条;赋予高新办必要的权限和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加快高新区发展的合力。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构架根据高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内其他高新区的成功管理经验,建议我市高新区现阶段实行决策层(高新区领导小组)——管理层(高新办)——经营服务层(服务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对高新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待高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对这种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

决策层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负责高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负责高新区内改革和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批准或审查高新区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管理层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办),它既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管理高新区的派出机构,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高新区的协调办公机构。

负责组织、实施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计划,协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纵向管理,对高新区内的项目、土地审批、工商注册、企业监管、资金运作、人员入户和出境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和全过程管理。

经营服务层即服务中心,通过这个机构的设置,将为高新区内的企业提供政策、法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财务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同时还负责组织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开发等经营活动。

深圳高新区特色深圳高新区有六大特色:一、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区企业研发生产的基因抗癌药物、SARS与禽流感病毒检验试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计算机与通讯产品、软件产品、光器件产品、数字电视产品、数字无线对讲机产品以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产品等都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与带动作用。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已成为高新区主导产业。

二、不断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高新区已形成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讯产业群;从配件、部件到整机的计算机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从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产值超十亿甚至百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三、“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区正在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形成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高新区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的研发中心,一些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额的10%。

高新区现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6个、技术中心24个、重点实验室3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23个。

至2006年12月,区内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12804项,其中发明专利9344项;至2006年6月,区内发明专利授权1339项,占全市授权总量的37.8%。

四、名校汇聚高新区“名校在深圳,汇聚高新区”。

由48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经过八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在深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20000余人,被授予“广东科技人才基地”;在深创办企业304家,成果产业化项目236个,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由各院校9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组成的“深圳虚拟大学园重点实验室平台”已经启动,目前有50家在深设立分中心。

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建设中。

虚拟大学园利用大学的有效人才、有效技术,在有效环境下,形成有效贡献。

五、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由政府兴办的深圳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深圳国家电子工试中心、生物孵化器;由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虚拟大学园创办的院校孵化器;由政府、留学生协会共同兴办的留学生创业园构成的孵化器群正在形成,目前在孵企业达600余家。

由政府、海内外、民间资本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正在为孵化企业提供强大的风险投资支持。

六、面向世界的科技园区作为国际科学园协会成员单位和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和美国、意大利、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市政府在高新区设立了“深圳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为跨国公司在深投资、设立机构牵线搭桥,为海外科技商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服务。

深圳高新区致力于“深港创新圈”的建设,以国际领域有影响、国家战略有地位、区域发展有贡献为定位,籍此促进两地资源共享、教育同构和交通便利。

园区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研发中心建到国外,使我们的技术进步融入到国际技术发展的大平台上。

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一、重点发展产业高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贯彻“三个一批”发展战略1.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产业。

2.重点扶持高新区骨干企业(含拟进高新区企业):长城计算机深圳公司、长城国际公司、长科公司、海量存储公司、华为公司、中兴新公司、市通讯工业公司、泰丰电子公司、科兴公司、康泰公司、通海公司、新鹏公司、海王公司、长园公司、金科公司、天鼎公司、永合公司、飞亚达公司、奥沃公司等。

从现在起,凡进入高新区的生产型企业必须是大规模、技术含量高、有足够资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年产值应达到20亿元人民币以上。

3.争创高新区12个高新技术名牌产品:长城公司的金长城微机和彩色显示器、华为公司的C&C08程控交换机、中兴新公司的ZXJ10程控交换机、通讯工业公司的光纤光缆、泰丰公司的HA888无绳电话、科兴公司的基因工程d1b干扰素、康泰公司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永合公司的双向拉伸聚苯乙烯片材、金科公司的PTC电子陶瓷、长园公司的热收缩高分子材料、奥沃公司的伽玛刀。

三、技术开发体系1.规划目标:在高新区建立一个以自主开发为主导,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使之成为推动高新区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2.体系的构成(1)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中心以企业的主导产品和经济实力为依托,对企业进行新产品、新项目的研究开发,是企业创立名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保证。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中心是高新区技术开发体系的主要形式。

应鼓励境外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进驻高新区。

(2)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开发机构由市政府牵头,稳妥地、逐步地组织实施微电子设计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三个中心的建设。

(3)以“官、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开发机制健全机制,充分发挥深圳科技工业园、中国科技开发院、深圳国家电子工试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在高新区的开发转化作用。

(4)网络式、开发式的合作与交流体系争取使高新区成为中国APEC科技园之一,成为一个国际性、开放式的合作与交流基地。

四、产业扶持政策在高新区内率先实行企业运行机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

对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在土地使用、海关、住房等方面给予统一优惠政策,对属于税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按特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对个别企业要求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可由市高新办作个案处理,报市政府审定。

五、支撑服务体系(一)管理服务体系1.成立管理服务中心,采取决策层(高新区领导小组)——管理层( 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营服务层(管理服务中心)的三级管理模式,对高新区实行企业化、社会化管理。

2.建立高新区信息网络3.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培训4.建立技术商品市场,开展技术咨询和成果展示(二)企业孵化体系建立高新区创业中心,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基地、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家的学校。

(三)社会服务体系包括金融财会、交通通信、社区环境等方面。

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现状高新区总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工业用地2.8平方公里(含后海路以南填海区),交通道路用地3.3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及其他用地 5.4 平方公里。

目前,高新区已开发建成的土地面积6.5平方公里,划而未建的土地面积 1.3平方公里,未划未建的空地3.7平方公里。

二、土地利用规划(一)功能分区根据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规划将整个高新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块:1.高新技术工业区:主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生产用地。

2.科技教育、培训、孵化区:主要用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技术培训,产品的开发试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等功3.综合功能区:重点安排行政管理、办公、金融、科展贸易、会议、信息交流、医院、宾馆等内容。

4.居住生活区:建立较高档次的住宅区,并配置完善的公共配套生活设施。

(二)地域布局在地域布局上,本着“大分散、小集中,分清层次、区别对待”的原则,形成如下地域功能布局:1.北区:配合市府高新办与国土局对北区西片(第五工业区)的清理,进行局部的功能调整。

规划该区工业用地以安置大型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该区东片则安排生活居住与综合服务功能地块。

2.中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新材料、计算机、生物医药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保留科技工业园原有的用地格局,重点在于改造一部分传统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比例。

并对正大康地的用地改性,对麻雀岭工业区进行改造。

3.南区:是未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也是全区的管理、会展、金融等综合功能服务中心,包括深圳大学、南区北片及后海路以南的南区南片三部分。

深圳大学为培养人才、从事科研开发的基地,与其他科研机构( 含技术培训、研究开发、产品试制)一道,共同构成对高新区的强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三)人口规模与居住用地据测算,高新区可安排的就业人口可达12.03万人,若将深圳大学的师生( 未来以1万人计)作为就业人口计算在内,则整个高新区可安排的就业人口数为 13.03万人,可容纳的居住人口在不考虑后海路以南进行商品住宅开发的前提下为11.38万人;若考虑到后海路以南实行滚动开发以求政府投入资金的平衡,则高新区在工业用地仍保持2.8平方公里的前提下,可容纳10. 18万人,其余2 万~3.2万人在高新区以外的地方解决居住问(四)交通规划在理顺区内外交通联系,合理组织物流与人流运输的前提下,本次规划立足现有条件,结合未来发展需求,对各等级交通道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广深高速公路:承担市际、大型交通设施对外远距离运输,由皇岗经本区北缘直达广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