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组装工艺文件一、电器设备定位1.物料准备及下料1.1 从物料库中选择待定位设备所需型号/规格槽钢/角钢等物料若干,根据制作设备安装支架所需槽钢/角钢的规格、长度用切割机等工具进行下料,切口须规则、无缺口等;1.2 用砂轮或角磨机等打磨工具对槽钢/角钢进行全方位打磨去除锈迹以及切口飞边、毛刺等以保持切口平整;注意:因打磨过程中有火花产生,此工序操作人员须穿戴好防护用品方可进行操作;打磨完成后,物料表面温度较高,切忌徒手立即搬运物料以免烫伤。
2.支架制作及安装2.1 将打磨好的槽钢/角钢按各待定位电器设备所需支架组件进行规整,并按要求在需开孔的槽钢/角钢上相应位置开相应大小的孔,按实际需求焊接成相应的支架,打磨焊接处至平整、无飞边、毛刺和流坠等现象。
注意:焊接支架时,须保证槽钢/角钢安装孔的定位尺寸与待定位电器设备安装定位尺寸的匹配性;2.2 将各电器设备定位按电器设备布置图采用焊接定位/采用螺栓定位形式紧固在台车上相应的位置,用砂轮/角磨机打磨焊接处至焊缝平整、无飞边、毛刺和流坠等现象;注意:采用螺栓定位形式时,须采用与定位安装孔相匹配的螺栓,一般情况下螺栓的选择遵循孔径减去螺栓外螺纹直径之差等于1-2mm,紧固定位后螺栓的螺母端露扣为3-4扣为宜,且同一电器设备定位螺栓的型号/规格必须一致。
2.3在支架全身涂刷防锈底漆,油漆必须均匀、无流坠;2.4 将各安装支架焊接在台车上相应的位置,打磨焊接处至焊缝平整并清除焊缝周围污痕,补刷防锈底漆,再在支架全身涂刷白色面漆,油漆须均匀、无流坠,待油漆完全干后安装相应的电器设备;3.电器设备安装3.1用天车吊装电器设备柜体到台车相应位置,根据相关图纸或工艺文件的具体要求采用螺栓定位或焊接定位等形式安装电器设备;3.2采用螺栓定位的电器设备柜体,须先根据设备定位安装孔尺寸选择相应型号/规格的螺栓,将紧固螺栓穿过支架安装孔及柜体的定位安装孔,带上相应平垫、弹垫以及螺母,按对角原则将螺栓预紧,调整柜体至横平竖直保持平稳后再按对角原则将安装螺栓紧固到位并漆封,紧固扭矩值须达到本工艺规程表1相应要求;注意:同一设备上的定位螺栓型号、规格以及穿制方向均必须保持一致。
3.3采用焊接定位的电器设备,焊接定位后,用角磨机打磨焊接位置至焊缝平整并去除焊缝周围的污迹,补刷防锈底漆,再补刷白色面漆。
4.1防护等级含义:4.1.1柜体外壳防护等级是对产品防尘、防止外物侵入、防水、防湿气特性加以分级。
外物包含工具、人的手指等均不可接触到柜体内带电部分,以免触电。
一般由IP加两个数字(IPXX,数字越大等级越高)组成,其中第一个数字X表示产品防尘、防止外物侵入的等级;第二个数字X表示产品防湿气、防水侵入的密闭程度;。
4.1.2防尘等级及防水等级对照详见表1 (防护等级为0-6和0-8之间自由排列组合)表1:防护等级含义对照关系表防护等级IPXX防尘等级防水等级代码X 代表含义代码X 代表含义0 无防护0 无防护1 防止≥Φ50mm 的固体侵入1 水滴垂直滴入到柜体无影响(垂直滴水)2 防止≥Φ12.5mm 的固体侵入2 柜体倾斜到15°时水滴滴入到柜体无影响3 防止≥Φ2.5mm 的固体侵入3 水或雨水从60°角落到柜体上无影响(淋水)4 防止物体≥Φ1.0mm 的固体进入4 液体由任何方向泼向柜体无伤害影响(溅水)5 防止有害的粉尘堆积(防尘)5 用水冲洗柜体无任何伤害(喷水)6 完全防止粉尘进入(尘密)6 可用于船舱内的环境(猛烈喷水)7 可在短时间内耐浸水(1m)(短时间浸水)8 在一定压力下长时间浸水(连续浸水)二、电器元件安装1.电气柜柜内各电器元件须安装齐备,各元件无挂伤及划痕等外观缺陷,油漆均匀、无脱落现象;2.各电器元件须有单电器试验标识,各仪表及传感器须有计量合格标识且计量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铅封或漆封,若有不全,应拆下送往相关部门试验或计量;3.各电器元件标识须粘贴完好,标识应清晰、正确、牢固;4.电器元件的安装应横平竖直,不得歪斜;5.所有需做防震处理的电器元件须有良好的减震措施,不得松动;三、1、下线:(1)按照电气图规定型号、规格下线,不得乱用。
(2)下线过程中,检查电缆外包绝缘是否平整、均匀,有无破损、拉伤、鼓包等缺陷。
(3)用斜口钳或断线钳按线路走向及其连接位置所需长度下线。
(4)一般情况下,同一根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不得不对接时,必须采用相应规格的对接端头才能对接。
2、布线(1)布线应符合布线图所规定的走向和位置。
(2)布线时注意使电线尽量远离发热器件并采取隔热、防火措施,具体要求如表四:表四:(3)布线采用集中布线法,控制电路如需接地应集中到一点接地。
屏蔽线一端应可靠接地,一台车上的所有屏蔽线应集中到一点接地。
(4)布线经过车体上金属隔板时开的孔、口时应不影响车体强度,开孔、口应大小合适,平整、光滑、无尖角。
(5)布线采用线槽、线管或裸露布线。
线槽分金属线槽和塑料线槽,金属线槽应全程铺设阻燃橡胶板。
线槽内部及出口边缘应光滑无尖角、毛刺,槽内异物应清理干净。
线槽安装应牢固且高于车体地板,防止油、水的浸入。
线管应焊接牢固或用管卡固定,线管应尽量减少弯曲,不允许有小于90度的弯曲,不得与其它系统的管路接磨且应防止油、水的浸入。
线管经过金属隔板时如须焊接,不得把线管焊穿。
裸露布线应走扎线杆(板)或通过贴式扎带固板固定,并用阻燃缠绕管、热缩套管(热缩后与导线密贴,表面不鼓包、折皱)、金属或塑料软管(软管两端加以端袖)、伸缩网管等按需要进行防护。
通往车上的线管应用热缩密封管对管口进行防护(一端热缩在线管上,一端热缩在导线上,要求热缩后两端与导线及线管密贴,表面不鼓包、折皱)。
(6)电线、电缆出入线槽应加防护,出入线管或金属隔板孔、口应用阻燃管套、环或保护胶条、环扣式密封防护,管套、环须抹以密封胶。
导线在线管、线槽中敷设时,应理顺、理直,不得有缠绕和明显的松散、多余弯曲。
(7)导线需弯曲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导线外径的六倍。
(8)导线从管口或扎线杆(板)引出端、塑料线槽开孔到电器之间应有自由长度,不许有不必要的松弛或张紧。
多根导线成行排列时,各线的松弛程度力求一致。
(9)穿入线管的电线电缆外径之和不得超过管内径的70%(一根线的除外)。
3、剥线与压接(1)电缆线的剥线采用剥线钳或专用工装,剥线时不应有损伤、断股。
剥线后检查导线线芯表面是否有锈蚀或影响导电的污垢。
按导线线径对应所用接线端子的规格及剥线长度如表一。
表一:(2)接头处剥开长度应符合以下要求:4mm2以下的导线C>4mm,B<1mm4-10mm2的导线C>6mm,B<1mm16-95mm2的导线C>15mm,B<2mm120-240mm2的导线C>20mm,B<3mmC:接头剥开长度;B:压接后导线裸露长度;(3)导线与接线端子的连接采用专用工具(压线钳,液压或风压压接工装)进行冷挤压。
压线钳应采用同一型号或按线径选用相应压模,以保证压痕的一致性。
(4)16mm2及以上的导线与接线端子压接后应搪锡,均匀、平整无流坠。
(5)导线与接线端子的连接须保证电气接触性能和机械强度。
每6个月对所有规格导线做好样线,送检测中心做拉力试验和接触电阻测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保存,若有不合格,对相应使用的压接工具应修复或报废。
使用新型接线端子或换用压接工具时应每种接头抽3个压接成型后作拉力试验和接触电阻测量,若试验不合格则此种接头和压接工具不得使用。
测得的值应符合表二的要求:表二:4、接线(1)采用接线柱或螺栓连接导线时,应保证螺母拧紧后接线柱或螺栓螺纹至少露3扣。
(2)同一接线柱上的所有导线连接时,不允许各导线间隔有螺母,即不允许存在接线柱导电的情况。
(3)一个接线端子压接的导线数不允许超过一根。
(4)一个接线柱上接线不允许超过四根。
(5)电器内部和电子元件之间的导线应通过接线端子连接,严禁用导线直接搭接或圈接。
(6)对有扭力要求的螺栓连结,应用相应扭力大小的扭力扳手拧紧,其拧紧力矩应大于表三的规定;对无扭力要求的螺栓连结,应保证弹垫压平。
表三:3、导线绑扎与固定(1)电气柜柜内的布线分塑料走线槽和贴式扎带固板两种。
电线布入走线槽后,分岔线束的根部及线束的拐弯处应用黑色尼龙扎带固定。
通过贴式扎带固板走线时在贴式扎带固板端部、线束分岔处、线束拐弯处应用黑色尼龙扎带固定,其余区段用黑塑料带全程防护。
尼龙扎带多余的部份应剪掉。
(2)电气柜出线在车体上裸露的布线应用阻燃缠绕管、黑塑料带、金属或塑料软管防护,通过扎线杆(板)或贴式扎带固板固定。
(3)在金属扎线杆(板)的全部长度上应用黑塑料带叠绕后再扎线,垂直布置的扎线杆(板)叠绕方向自下而上,水平布置的可任意叠绕。
(4)走线槽内的布线应按主、辅、控制回路分束,控制回路线全程用黑塑料带包扎,辅助回路线每隔300mm用黑色尼龙扎带紧固,主回路线每隔500mm用黑色尼龙扎带紧固。
不同回路的导线在出入线槽交叉时应垂直交叉,在交叉处对低压回路线作加强防护。
(5)导线束出入线管的拐弯处、分束处也应紧固。
(6)导线与接线柱、电气设备或插头、座连接时,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7)母线应按规定布置绝缘线卡固定,线卡应有足够的电气和机械强度。
(8)通往车体外部(如转向架)的连接导线,在车体上绑扎固定后应留有一定余量,使机车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时连接导线能正常工作,不致断线或接磨。
4、线号、标识(1)每根电线两端均应有清晰牢固的线号。
插头/座、接线柱(排)、电气柜内电器在安装位置附近应有清晰、牢固、便于观察的符号标记。
(2)线号标注应符合机械制图法:线号数字应顺导线轴向书写,位于水平位置时,标记数字正对读者;位于垂直位置时,字顶朝向左边;位于倾斜位置时,使它沿水平方向夹角小的方向旋转到水平位置,线号标记的数字应正对读者。
(3)线号套管应固定在导线线端紧靠接线端子的位置,线号应正对读者或处于最容易观察的方向。
线号套管应按导线线径选用相应规格(对应表见表六)的带内齿塑料号管或热缩套管,使其在导线上不易移动。
(4)导线线径与塑料号管或热缩套管的长度、误差对应表见表六。
(热缩套管长度指热缩前的长度)表六:(5)导线接完并紧固后用蓝色油性笔在紧固螺母与螺栓或接线柱露扣部分划防松标记线,标记线平行于接线柱或螺栓中心线;≤M6的接线柱或螺栓,标记线宽度1±0.5mm,长度6~8mm;M8~M12的接线柱或螺栓,标记线宽度2±0.5mm,长度8~12mm。
(6)线号用专用线号打印机(6mm2及以下导线线号用)或线号烫印机(6mm2以上导线线号用)打印,不得手写。
线号应油印清晰、字符端正、字体均匀。
易混淆的线号按下线表规定在线号下加下划线区分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