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缩小 城乡差距
保护耕地 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素质
提高生产率
理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单位:亿公斤)
年份 2003
总产量 4306.5
总需求 4860
缺口 553.5
2004
2005
4684
4800
4809.5
4950
1125.5
150
恩格斯说:“在人增地减的情况下,科技进步是支撑我们信心的非常重要 的思维方式”。 1996年耕地面积19.51亿亩到2006年减少到18.37亿亩,减少1.2亿亩, 每年平均减少1200万亩。
2、特点 联产承包,分户经营。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3、影响 直接 粮食增产,解决温饱问题,收 入提高。 间接 加快农村结构和城乡格局的 转换;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冲破了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不足 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业增产急剧 减速,制度弊端逐渐暴露。 a 规模问题 b 农地产权问题 c 平均承包问题 d 农民组织化问题
农业现代化
内涵
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 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组织和管理农业,不 断提高农民的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 造成高效、持续的现代农业。 内容: 生产手段现的代化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劳动者的现代化 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粮食问题
粮食生产能力=耕地总面积×播种面积×农田水利设施的提高×技术 进步 我国近今年粮食状况
互助组
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按自愿互
利原则组建。 目的:为克服农户劳动力、耕牛、农具等 不平衡的问题,自发自愿组建的各种劳动 互助组织。 形式:临时性的互助组(4-10户) 常年性的互助组(具有较高的组织 形式,合伙购买农资、开荒)
初级社
初级社采用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土 地和按劳比例分配收益。农民拥有土地和 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合作社有一部分 公有生产资料,如有的社把农户的牲畜、 农具已折价归公,有的社用公共积累购买 农具等,因此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
立方米
≥23
≤1500
南街村
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村民3100人,外来打工的 职工1万多人,从1993年到现在经济总量增加了 2000多倍,年产值20多亿元。 分配分两块:一块是村民,一块是职工。村民是 高福利,低工资。分为三级,供给部分占70%, 工资部分占30%。职工是高工资,低福利。南街 村村民最高月工资是250元。 福利:统一的住房,统一配备家具电器;集体承 担学生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费用;公费医疗等。 农业:土地回归集体(农民自愿),集体添置农 业机械,兴建基本水利设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经营农业的只有70多人,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 750公斤左右。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 战略”、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 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 业化和现代化必然趋势。小城镇是农村一 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服 务的中心。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而 小城镇建设在我国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 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工业主导型城市社 会的转变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先导和载体作
≥60
≥4 0.3~0.4 ≥9
农村人口人均预期寿命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民居住质量指数 农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
年
% % %
≥75
≤40 ≥75 ≥7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民主法制 资源环境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 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 常用耕地变动幅度
%
% % %
≥60
≥85 ≥85 ≥0
森植覆盖率
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a 农业大幅度增产,农民有了资金积累 b 出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c 户籍制度制约与城市国营企业效益低 2、作用 a 吸纳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b 加快农村社会分化 c 为农村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足 a 布局分散(村村办厂,户户冒烟) b 企业素质低
第三步 小城镇建设 独特的中国 农村城市化之路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标准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标准值
经济发展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例 农村与城镇人口比重
元/人
% % %
≥6Hale Waihona Puke 00≤35 ≥35 ≥90
社会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人口素质 生活质量 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
人 年
镇、城乡一体化而走向终结。
第一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1、确立过程 1956-1957年曾出现最初形式,是在“三包一奖”制 (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 产包户责任制。 1978年安徽省肥西县和凤阳县一些生产大队自发实施 “三包”到田、责任到人的生产经营方式 。 1980年9月发生了阳关道(集体经济)与独木桥(包 产到户)的争论。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指出实行的各种生产责任制 都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1984年底全国农村已普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陈军民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变革
土地改革阶段 农业生产互助组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阶段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取得了 巨大 的成就,中国农村终于找到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农民将逐步经 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与建设
背景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第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2)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3)是保持国民经济持久增长的动力。
4)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5、完善建议 a 寻求群体规模优势 b 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c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6、其他制度形式实例 山西平度的“两田制” 北京顺义的集体农场 广东南海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安徽风阳县的“反租倒包” 山西吕梁的“四荒”拍卖 红色亿元村南街村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第二步 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
1、产生背景
作用: 1、为农产品提供市场 2、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 3、有利于调整农村工业布局 发展目标: 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引导县城和重点建制镇 适当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城镇规模,把3000个左右 的小城镇建设成为人口在3万以上经济繁荣、布局 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 的新型小城镇,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 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 将发展成为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使全 国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8亿人左右。
第四步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含义: 第一,城乡分割的格局不再存在,城市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体制同农村没有重大差别; 第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 平不再有十分重大差别; 第三,农民已经现代化;
第四,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只有少部分居住 在农村。
可见,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 和交通、通讯条件的迅速提高。
5、管理民主 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第一,要建立一个有能力的领导班子。 第二,建立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a 民主决策 b 民主管理 c 民主监督 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1)要务实 2)农民是主体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耕者有其田
做法: 没收地主阶级及富农的土地无偿分配给佃农 或贫农,实行农地个人所有制,即实行耕者有 其田 效果: 解放了被封建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激 发了 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1952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了 53.4%,粮食总产量由2264亿公斤上升至 3278亿公斤。农民说:“1年够吃,2年添家 具,3年有富裕”。
1、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要求 要以粮食生产为中心 保证粮食安全
2、生活宽裕 核心目标 增加农民收入 看病 (1)解决农民的“三难” 子女结婚 子女教育 从事农业收入 (2)农民收入来源 务工收入 其他 (3)扶贫模式 使农民有持续经营的技能
3、乡村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1)打破“文化贫困” (2)移风易俗 4、村容整洁 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a 规划房舍、街道 b 解决饮水问题 露天厕、泥水街、 c 改造厕所 压水井、鸡鸭院
高级社
在高级社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和生产资 料的统一使用的矛盾已经消除。通过赎买 和强制手段,农民家庭所有的生产资料变 成了公有财产;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基本组织形式是生产队,合作社管理委员 会是负责统一经营、规划、分配和领导的 最高机构。
人民公社
特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农工商学兵统于一体, 是一个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的农 村基层实体。 分配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 影响: 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公社的20年 中,农村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在20年中,农业生 产年均增长率只有1.48%,粮食产量平均增长率 为2.13%,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大体相当于1957年 的水平,近23%的生产队年人均口粮在180公斤 以下,全国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 元,有些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集体经 济已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