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
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如先民曾以中原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
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化,很多人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①.地形东西有别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 4 千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 000 —2 000 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的海岸。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论语》) 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特别是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②.气候南北有异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
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
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 禁胡服”,“断北语”“, 通婚姻”“, 改姓氏”“, 重文教”。
由于这些策的推行,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
学者刘申叔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 多尚虚无。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
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鲁迅在《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谈到“: 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著名学者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 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林语堂抓住南北人文的差异特点说“: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
他们是自然之子……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
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1] .[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 ,(6) :62.[2] 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 .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3]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DB/OL ]. http :// mdwen. bnu. edu. cn/ kzjs/zgwhgl_web/1. htm ,2006 08 15.[4] 王坤红.原始之镜:怒江大2峡2谷笔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5] 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和文军.人文地理与中华伟人[M]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处于亚洲一隅,四周有高山、沙漠、大海、雨林,使中国长期与各个其他文明区相对隔绝。
因为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暖温带、亚热带平原地区,所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具有巨大流动性的商业文明,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分散,这就使中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主义。
同时,因为中国自然环境复杂,使中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客观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加上在平原地区的数量优势民族(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的存在,使中国形成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开放性民族观念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观念。
论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011-03-01 21:36中国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特色。
各种各色的中国历史文化最终是由本国的地理环境所深深影响的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正说明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决定论即自然条件指出:人类文化得以发展,首先要依靠地理(自然)条件的支撑。
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命运皆决定于地理环境理论。
这个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初期具有反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我国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初期,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
技术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随着明朝初期推广植棉,棉织业迅速发展。
松江是棉织中心,棉布产量多,质地优美。
杭州.西湖等也是棉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那时候的景德镇,白天青烟蔽空,晚上夜晚红焰冲天。
镇上有许多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还有烧造民窑。
官窑一次可烧杯碗等小器300多件,民窑一次可烧小器1000多件民窑里雇工很多。
全镇陶瓷工人有几万人,十之七八的人家都是从事瓷器生产和销售的。
瓷器的制造分工很细,有制坯.画坯.上釉.装窑.烧窑等工序。
景德镇的瓷器质量好.品种多.造型多样.花纹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