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压缩机维修保养(位号C12601)1简述丙烯压缩机由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机器的型号为3MCL527。
该机器为水平剖分式,采用中间加气结构的多级离心压缩机。
压缩机主要由定子(机壳、隔板、轴承、密封等)和转子(轴叶轮、隔套、平衡盘、推力盘、半联轴器等)所组成。
压缩机内各级叶轮之间采用迷宫密封,压缩机两端装有英国John Crane公司生产的28AT型干气密封。
压缩机与增速箱之间采用齿式联轴器连接(改为膜片式联轴器),增速器型号为HS35,速比 3.059,转速为n1/n2=9131/2985r/min。
增速器与原动机之间采用膜片联轴器连接。
压缩机组还配有各种自控保护系统2检修前准备2.1注意事项(1)检修前机组必须置换合格;(2)进出口有效隔绝、机组处于无压状态;(3)机组断电挂警示牌;(4)接到书面的安全检修许可证方可作业;(5)拆卸零部件应摆放整齐、各种外露螺纹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打开的设备、管口等应用塑料纸将其及时封堵好以免杂物进入;拆下零部件应妥善保管;(6)压缩机部件回装时不得有油污等;(7)检修前应对起重器具进行有效检查,确保安全;(8)检修人员应遵守各种有关的安全规定。
2.2检修前准备:(1)熟悉压缩机图纸、文件,准备好检修专用工具。
(2)准备好检修所用的工具及检验合格的量具,准备好检修所需的材料。
(3)确认准备好检修中的备品备件。
;(4)机组用氮气吹扫置换合格,并用盲板与系统隔绝;切断机组电源并挂上警示牌。
(5)接到作业区允许并办理好安全检修施工联系单方可开始检修。
3人员配备及检修周期3.1人员配备(1)设立项目负责人(2)确定施工负责人(3)配备钳工5人、起重1人、外来施工队配合人员若干人以及操作工监护人,设立盘车负责人3.2检修周期注:检修周期可根据状态监测情况作适当调整。
4常见故障及原因(1)轴承温度高(2)振动增强(3)润滑油压力急剧下降(4)转子轴向位移大(5)喘振(6)出口流量降低(7)跳车(8)增速箱故障(9)遇到下列情况之一,采取措施无效时,必须停车处理a.机组突然发生强烈振动,轴振动≥0.086mm;b.任何一个轴承温度过高,以致冒烟;c.轴承温度急剧升高,以致≥115°C时;d.润滑油压力下降至≤0.089Mpa;e.压缩机转子轴向位移≥0.5mm时;f.突然断油、断水;g.机内突然发出异响;h.管道突然断裂时;i.其他危及设备安全运行的情况。
5设备检修施工过程5.1压缩机部分(1)压缩机开盖检查(转子不取出)以及清洗安装;(2)检查级间密封系统,测量各密封间隙。
见附表1。
(3)检查前后支撑轴承、推力轴承。
更换付推挡油支撑板。
各部间隙见附表1。
(4)检查压缩机转子检修前后轴向窜动量,并做相应调整,数值符合附表1。
(5)联轴器螺栓做无损探伤。
联轴器重新对中对中要求见附表。
(6)各部位地脚螺栓检查、防腐;压缩机外壳低温漆防腐。
5.2增速箱部分(1)增速箱开盖,首先外观检查并记录齿轮的啮合齿面工作情况,检查调整大小齿轮的啮合工况。
大小齿轮啮合间隙在0.25~0.33mm,啮合齿高大于60%,啮合齿宽大于80%。
(2)检查调整增速箱轴承间隙。
小齿轮支撑轴承(Φ90)径向间隙0.13~0.21mm,轴向间隙0.3~0.5mm;大齿轮支撑轴承(Φ120)径向间隙0.20~0.252mm,轴向间隙0.2~0.30mm。
(3)测量检查大小齿轮轴中心线偏差并做好记录。
(4)增速箱供油管孔、喷油咀检查清通,增速箱内部用杂物清理。
部分密封部位消漏。
5.3电机系统(1)主电机前后主轴瓦检查过盈及间隙,支撑轴承间隙0.002~0.003d,过盈。
0.01~0.03mm。
(2)冷却水系统水力清洗。
(3)电机做预防性接触试验。
(4)润滑油泵电机保养。
5.4润滑油系统(1)更换油过滤器,更换润滑油。
(2)油路系统消漏,进各润滑点孔板调节阀整定。
整定支撑轴承油压0.09~0.13Mpa,整定推力轴承油压0.025~0.13Mpa。
5.5仪表调校。
(1)损坏仪表表更换。
(2)测温、侧振及位移探头检修调校。
(3)调节阀、PLC系统等调校保养。
(4)干气密封系统管道清扫、仪表整定。
5.6干气密封检查调校(1)干气密封系统附属管道拆装,管道吹扫、清洗。
(2)干气密封系统流量表、变送器等仪表清洗、检查、调校。
6检修质量控制6.1转子(1)检查叶轮有无损坏,各部密封有无损伤,各级叶轮进出口端面与相应隔板有无擦痕,有无气流冲刷痕迹,转子各部有无油污等。
(2)检查各级叶轮出口流道对中情况,测量各部间隙;复位时应复测。
压缩机各部间隙应符合下表要求:注:参阅图号110.155H165压缩机图纸。
(3)转子形状和位置公差以及表面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注:轴颈的圆柱度为0.02mm,轴的直线度为Φ0.03mm。
(4)转子各部应作着色检查、磁粉探伤和超声波。
检验标准如下表:(5)叶轮有严重缺陷而一时难以修复或无法修复时,应用加热法拆卸叶轮。
(6)新配或修复的叶轮应磁粉探伤和着色检查合格。
(7)新装配转子、转子径向圆跳动或端面圆跳动出现超差、转子上有明显磨损及腐蚀痕迹时,或运行中振动测试与分析仪显示显著的机频振动烈度时,应对转子做动平衡测试。
动平衡精度等级:按API617第2.9.5项要求。
注:通常应将转子看作是一个单件,除推力盘可拆卸之外,不应卸下任何部件。
如果由于裂纹、裂口和金属脱落而造成转子部件损坏,应将转子运回制造厂进行必要的修理和做动平衡。
6.2轴承6.2.1支撑轴承(1)测量轴承间隙,其数值在0.12~0.155mm之间。
可倾瓦轴承一般不用刮研调整间隙,仅当要改善轴承接触状况时才允许做轻微修刮。
轴承间隙过大时应予更换。
换新瓦块是应确认瓦块成套且厚度误差小于0.01mm。
轴承间隙测量可采用抬轴法、抬瓦法或借助专用卡具等方法。
轴承压盖过盈0.01~0.03mm,可用压铅法测量。
(2)轴承各部应无裂纹和损伤,轴承合金结合良好,表面光滑,无剥落、气孔、裂纹、烧灼、碾压、拉毛、划痕和偏磨等缺陷,否则应予更换。
(3)可倾瓦轴承与轴颈的接触面积应大于80%。
(4)可倾瓦块与轴承体接触面应光滑、无磨损,防转销钉与瓦块上的销孔无磨损、憋劲及顶起现象,瓦块摆动灵活。
(5)轴承体中分面应密合、无错口,定位销无松动。
轴承体安装后,下半轴承中分面两侧与轴承座中分面平齐,内圆无错口,用0.03mm 塞尺在中分面任何部位都不得塞入,轴承体在轴承座内接触应均匀且接触面积大于80%。
(6)轴承座、轴承体上的油孔应吻合,油路应畅通6.2.2止推轴承(1)检查推力瓦块,基环及上、下水准块应无毛刺、裂纹和损伤,基环上磨痕不大于0.12mm。
相互接触处光滑无凹坑、压痕,定位螺丝无松动,支撑销应与相应的水准块销孔无磨损和卡涩,瓦块应摆动自如。
(2)轴承合金应无严重磨损、变形、裂纹和脱开的缺陷,着色法检查单个瓦块与推力盘接触面积应大于70%且分布均匀;同组瓦块厚度差不大于0.01mm。
(3)油封环轴向端面应平整,内孔无磨损、裂纹和损伤等缺陷。
油封环外径与外盖凹槽应有0.5mm以上的间隙。
(4)未装止推轴承前转子轴向总窜量为±4mm。
装上止推轴承后单侧间隙为0.25~0.35mm,采用推轴法检查止推间隙,并调整垫片;垫片要求平整、各处厚度不大于0.01mm,数量不超过2片。
(5)轴承压盖密封面应贴合严密,油路应畅通。
6.2.3干气密封干气密封运行5年以后,或存放周期和运行周期之和达10年,就应对干气密封进行修整。
建议检修由专业人员来完成拆装:制造厂工程技术人员等。
如果要对干气密封重新修磨的话,应将整个部件送回约翰-克兰公司。
检修安装后密封泄漏量应符合以下规定:在913r.p.m、4.1bar.g条件下,大气侧密封泄漏<2.5标准升/分。
6.3隔板和气封(1)隔板壁面应光滑无凹坑、裂纹等缺陷,外圆精加工密封面及“O”型环密封槽外径应无冲蚀破坏;“O”型环槽尺寸应符合要求。
(2)隔板中分面应光滑完整,且无气流冲刷沟痕,上、下两半隔板组合后检查中分面处间隙应符合图样要求。
(3)各级隔板间连接止口径向、轴向配合严密,无冲蚀。
个别冲蚀成沟槽处应补焊、修平。
(4)进气隔板、中间隔板、段间隔板和排气隔板都应无损伤,各部位应完整无损。
(5)“O”型环及背环应无压扁、缺肉、裂口及毛边等缺陷,经试装,松紧配合符合要求。
(6)各级气封条装配后应无松动和过紧现象(气封与槽道间隙配合按H9/d9或H10/d10),若配合过紧,应进行修锉,不得强行打入槽内。
气封条接头应经研合,并留有0.20mm左右的膨胀间隙。
(7)气封齿应无卷边、折断、偏磨、超差等现象。
刮研气封齿应使锐角朝气流来向;出气方向应尽量避免在齿间刮除圆角。
(8)检查调整动、静部件气封的轴向、径向间隙,以保证隔板与叶轮不相摩擦,径向间隙应符合前面5.1.2中间隙值的要求。
6.4缸体(1)按压力容器要求检查焊缝和缸体有无裂纹和冲蚀沟槽。
轻微沟痕可用细锉修理平滑,个别较严重的沟槽及凹坑可考虑补焊。
(2)缸体中分面应光滑、平整,无气流冲刷沟痕,若有沟痕应补焊修平(3)缸体在大修时应按设计要求作水压试验,各部位不得有渗漏和异常变形。
(4)缸盖螺栓应100%探伤合格。
复位时,螺栓上紧1/3,用塞尺检查中分面间隙,用0.05mm塞尺在中分面任何处一般不得塞入,特殊情况下塞入深度不得大于中分面宽的1/3。
(5)检查缸体与机座之间滑动键的装配情况应符合图样要求,键与机座间一般应有0.01~0.03mm过盈,键与缸体键槽每侧应有0.03~0.05mm的间隙。
(6)中分面应用密封胶密封(一般采用铁锚704密封胶)。
(7)缸体上所有接口管应吹扫干净,确认畅通。
6.6联轴器6.6.1齿式联轴器(1)拆卸前应测量中间接筒与内齿套组件的轴向窜量,检查并记录中间接筒与两个齿套的装配标记。
(2)拆卸中间接筒,检查外齿轴套与内齿套的润滑、啮合、磨损情况,测量外齿轴套与轴端距离,以作回装时(确定推进量)参考。
(3)使用专用液压工具拆卸外齿套(严格控制油压和升压速率),并测量齿顶膨胀量(即拆卸前后径向差值)。
(4)齿式联轴器和转子轴端锥面均应作超声波和磁粉探伤。
联轴器螺栓应作无损探伤并成套放置。
一般经5次拆装后应成套更换。
(5)经检查判废的齿式联轴器必须成对更换,新联轴器外齿套应作动平衡,内齿套与中间筒接组件也应作动平衡。
平衡精度应达JB3330 G2.5~1。
(6)各“O”形环和背环应无变形、损伤、划痕扭曲等缺陷,原则上每拆一次就应更换。
(7)外齿套与内齿套的精度应达到JB179规定的5至6级的要求;内外齿套的同轴度0.02mm,平行度0.02mm。
(8)用红丹检查外齿轴套内锥面与转子轴端锥面的接触面积不小于80%,且分布均匀;当接触面积略小于80%时,可用金相砂纸将轮毂内印痕重的部分轻轻磨去一些在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