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实例分析朱治平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9月7日报告提纲中科院循环流化床技术简介1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工程应用3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发2煤气化残碳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4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吴仲华先生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发展而来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发展相结合的战略高技术研究获国家级和院、部级一、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研究所正高级科研人员45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杰青、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22人拥有中关村本部、合肥分所、青岛分所、毕节分所、廊坊研发中心、连云港基地重大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实力中国重要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基地•率先在中国开展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人员团队•拥有2400m 2试验用房,建有大中型冷热态试验平台近20套•拥有30多台套先进的测试和分析仪器循环流化床技术实力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平台•对循环流化床技术在煤及多种燃料和废弃物的燃烧、热解、气化等转化和利用方面的应用进行了30年系统研究•建立了中国典型煤种和典型生物质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和排放特性数据库,正在建立典型煤种的循环流化床气化特性数据库•完成的技术创新已申报130多项国内外专利,其中100余项已获授权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与锅炉行业有着广泛合紧密的长期合作,与多家锅炉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开发关系•2500余台产品级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等级全面覆盖12MW-25MW-50MW-150MW-200/300MW基本炉型•以粉煤(0~12mm)核心目标煤质适应性强煤气中不含焦油和酚;无废水空间循环气化,易放大面向工业燃气、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应用分类循环流化床煤制清洁工业燃气✓气化剂:空气+水蒸汽煤气热值:1200~1500 kcal/Nm3 规模15k~60km3/h台✓煤种适应性广泛,工业燃气成本0.1~0.15元/Nm3,折合天然气同热值<1元/Nm3✓连续运转率95%以上,无焦油酚水、化工废水排放面向中小合成氨改造—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制合成气✓气化剂:富氧(~40%)+水蒸汽煤气组分:CO+H2~65% (CO+H2)/N2≈3✓0~12mm粉煤,煤种适应性广,吨氨煤耗、吨氨氧耗低,系统能将高✓煤气无焦油、无废水产生,清洁环保,大幅降低综合成本循环流化床纯氧气化制合成气✓直接使用0~12mm粉煤,焦末等,使用煤种不受灰熔点限制✓气化剂高温预热回收煤气热量,降低氧耗及氧气成本报告提纲中科院循环流化床技术简介1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工程应用3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发2煤气化残碳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4✓14个用户,30台套工业应用✓数十种不同性质的煤为原料✓日处理煤量8600余吨✓稳定产出热值为1100~1450 kcal/Nm 3的煤气2580万Nm 3/d0.2t/d(2004)5t/d 中试(2012)25000Nm 3/h 冷煤气(2011)25000Nm 3/h 热煤气(2013)40000Nm 3/h 冷煤气(2014)60000Nm 3/h 冷煤气(2015)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发来源工业分析/%收到基热值元素分析/%M ar A ar V ar V daf FC ar (MJ/kg)C ar H ar N ar O ar S ar 港口20.8 3.9633.9145.0741.3321.5758.44 3.580.7814.10.34内蒙17.213.2928.738.442.8219.8553.59 3.030.7211.340.84试验运行曲线试验用煤质产品级技术研发新式高温空气预热器技术大截面风帽以及无风室布风技术静态料层密封和逆流排渣技术高通量双级返料技术高效旋风分离技术高效间冷技术布袋除尘器前部温度保护和预分离联合技术横置锅筒无腔余热锅炉技术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技术产品开发:融合八大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已发表论文6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4项,已获授权20项技术研发成果——第三方评价40000Nm 3/h 煤制工业燃气技术经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被评价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5)25000Nm 3/h 煤制工业燃气技术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被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5)0.1 t/d 小试试验台(2005年)8t/d 中试研究平台(2014年)金化500t/d 示范工程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技术研发报告提纲中科院循环流化床技术简介1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工程应用3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发2煤气化残碳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4印尼W. H. Winning 4×30000Nm 3/h项目(2016年)我国首个海外运行的煤清洁制工业燃气项目中国铝业集团5×40000Nm 3/h 项目(2015年)我国一次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工业燃气站信发集团分三期建成1×40000Nm 3/h (2014年)、2×40000Nm 3/h、2×60000Nm 3/h项目目前在建第四期2×60000Nm 3/h项目技术验证✓以华东、华北、华南、西北、印尼的十多种煤为原料✓技术产品已应用于国内和印尼的13个用户、共30台,产值11亿元,产气能力107.5万方/时产业化应用✓服务于铝业、镁业、焦化等行业(1+2)×40000Nm 3/h——冷煤气——350t/d (2+2)×60000Nm 3/h——600t/d ◆项目一期1台2014年5月投运,二期2台2015年7月投运,已经签订四期合同◆项目累计运行:1000天+,单次连续244天,连续运转率>92%◆国内首次完成此容量等级的工程示范及冷煤气工艺流程验证◆首次完成40~45%浓度的循环流化床富氧气化工业示范运行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信发华宇40000Nm 3/h 项目1.23.29.71075原料成本水电气人员固定资产折旧循环流化床煤制工业燃气与两段炉相比,单位体积煤气成本低0.15元/Nm3,以单气化炉满负荷年运行8000小时计算,累积节约成本5400万元/年本技术与两段炉相比,没有焦油酚水排放,劳动环境明显改善1×60000Nm 3/h——500t/d——替代焦炉煤气用于生产LNG ,焦未气化◆项目2015年8月投运,国内目前最大容量的常压循环流化床气化炉◆项目一次投运即通过168小时考核国内首台此容量等级、首次用于替换焦炉煤气制LNG迁安九江焦化60000Nm 3/h 项目工程应用实例——九江焦化工程应用实例——九江焦化5×40000Nm 3/h——350t/d——广泛应用高灰高水低阶煤◆项目2015年5月投运,当时国内最大容量的常压循环流化床煤气站◆中国铝业集团公司2016年标杆工程,单次连续运行310天,连续运转率95%广西平果铝5×40000Nm 3/h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项目工程应用实例——广西平果铝典型应用业绩——广西平果铝原生产线基本情况规模:目前合成氨生产能力为年产8万吨合成氨,实际产能约为6万吨,计划目标为年产10万吨合成氨造气:间歇式制气,原料为石灰碳化煤球,半水煤气各成分含量为CO(28%~32%)、H2(33%~34%)、CO2(11.6~12.6%)、CH4(1.8~2.4%)、N2(19~22%)、H2S(1~2%)。
其中CO+ H2 约65%。
原料:基本上为贵州无烟煤,固定碳68%~72%,发热量约5800大卡左右,挥发份6%~9%,水份7%~10%,价格750~800元/吨消耗:吨合成氨耗半水煤气约3300m³ 耗原煤1600kg/吨氨,耗电1500 kWh/吨氨其他:型煤生产线采用变换气进行碳化烘干,系统压力压差约0.06MPa.项目单位用户煤种平果铝用煤固定碳%68-7238.67挥发份%6-939.40灰%9-1918.79 水%7-1017.40 发热量kcal/kg5800左右4225报告提纲中科院循环流化床技术简介1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工程应用3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研发2煤气化残碳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4煤气化前处理与后处理技术研发需求:高水分的低阶粉煤干燥分选,保证进料流畅、提高能效、改善品质100 kg/h (2011)500 kg/h (2013) 5 t/h (2015)前处理技术:流化床干燥分选技术后处理技术:残炭燃烧技术气化飞灰:细、难燃、量大实现气化灰渣和细粉灰燃尽与气化系统的热力匹配,提高煤气化效率提高系统总能效,实现煤的清洁、高效、梯级利用 5 t/d 气化细粉灰燃烧试验台气化细粉灰燃烧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支持30kW 预热燃烧台架0.2MW 预热燃烧平台机理实验台架:✓预热燃烧基础研究✓掌握预热燃烧规律✓氮迁移转化机制2MW 预热燃烧中试小试平台:✓预热过程✓燃烧过程✓低NOx 排放特性中试装置:✓中试规模放大特性✓中试规模预热特性✓中试规模燃烧及排放2004年建成2014年建成2015年建成20t/h 锅炉(14MW)2016年建成工程放大:✓工程放大✓性能试验✓产业化应用:1)广西河池1台2)宁县银川8台气化细粉灰燃烧技术研发5吨/日气化灰渣和细粉灰CFB燃烧高温蒸汽发生系统中试平台(河北廊坊)气化残炭燃烧技术研发1.在中试平台上完成了气化细粉灰的系统燃烧试验,气化细粉灰燃烧后飞灰含碳量为0.88%,燃烧效率高达98.6%;2.获得了气化细粉灰硫与氮元素的赋存特性及燃烧过程转化特性;3.掌握了提高气化细粉灰燃烧效率的关键影响规律,为工业示范装置的设计及运行提供指导。
40吨/日气化细粉灰燃烧工业试验装置气化细粉灰燃烧技术研发气化细粉灰燃烧技术研发宿迁细粉灰飞灰<1%气化细粉灰燃烧技术研发茌平细粉灰飞灰<1%技术优势及可靠性气化残碳燃烧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单独燃烧3000~5000kcal/kg气化残碳(挥发分<3%),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生产中不同气化工艺产生的气化残碳•可以掺烧粉煤•节能环保,残炭炉热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残炭炉负荷调节范围大:50%~110%,满足客户运行需求•燃烧技术、运行经验成熟•残炭炉成本低,市场优势凸显2015年3月,工业信息化部和财政部联合编制了《工业领域煤炭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对工业领域煤炭清洁化利用做出布局,行动计划推荐了21种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参考技术。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