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 类: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 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 物质。
(四)回用水标准
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CJ/T95—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CJ25.1—89)
②针对性:即着重抓好环境要素和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③准确性:一是数据准确,二是结论准确。
④科学性:一是监测数据和资料的科学性,二是综合分析数
据资料方法的科学性,三是关于环境问题结论的科学性。
3、环境监测的内容
以监测的介质(或环境要素)为对象,分为:空气 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固弃物,生物,生态, 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监测等。
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 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或造 成自然生态环境衰退的物质。
大部分环境污染物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活动产生的。
环境污染物是环境监测和研究的主要对象。
污染物类别
•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 污染物的形态 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 污染物的性质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 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主要考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
五、大气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 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 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 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 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 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 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环境监测的要求
准确可靠 快速灵敏 选择性好 三高: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优先污染物
➢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 毒性较大 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表1.1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表中标有“△”符号者为推荐近期实施的名单,包括12个 类别,4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38种。
四、环 境 标 准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 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 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 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 村寨。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 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 许浓度标准(GB9137—88)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 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3、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二)生物技术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⑴污染事故监测; ⑵纠纷仲裁监测; ⑶考核验证监测; ⑷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
属于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 包括:⑴标法研制监测; ⑵污染规律研究检测;
⑶背景调查监测; ⑷综评研究监测
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
①及时性:
解决及时性:一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监测网络,理顺环 境监测的组织关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数据报告制度,有一个 十分流畅的信息通道,做到纵横有序,传递自如;三是有一 个能满足管理要求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四是有一个规范化 的监测成果表达形式。
第二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 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
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可归纳为:
① 大气普遍受到污染 ② 城市附近的水体普遍受到污染 ③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普遍 ④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由于滥伐森林、毁坏草原、盲目垦植而使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气候变异等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现 象也是相当严重的。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生活四个方面等产生的污染物。
污染源形式
大多数污染物是以散逸至大气、排泄至水体或在土壤表 面堆积和填埋方式进人环境的。污染源的形式归纳有:
点污染源 线污染源 面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 源;按污染物质排放的时间分类,可分为连续源、间断源 和瞬时源等。
污染物的化学类别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化学污染物概括可分为 九大类,具体为:
(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环境标准分类和分级
环境标准体系
国家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污染报警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 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 设备标准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② 需要监测的项目,必须有可靠的检测手段。
③ 监测结果所得数据,要有可比较的标准或能做出正确
的解释和判断。
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环境监测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
测阶段
2、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学科性质: 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 按工作性质: 环境质量监测和排放污染物监测。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事故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按监测的目的分类 :
监视性监测 (又称常规或例行监测)
⑴环境质量监测(空气、水、噪声) ⑵污染源监督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
二、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1、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 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监测 其含义可理解为监视、测定和监控等。
环境监测 通过对环境影响质量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
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主要包括污染 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的变化 趋势的监测等内容。
目前,环境监测已 及信息管理的系统性学科。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内容 三、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四、环境标准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 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 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 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 制订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
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及生物物理等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细菌总数 大肠杆菌群 游离性余氯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 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系 统 超标 公众 报警
(1)元素 (2)无机物 (3)有机烃化合物 (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5)含氧有机化合物 (6)有机氮化合物 (7)有机卤化物 (8)有机硫化合物 (9)有机磷化合物
污染物质的性质归纳
自然性 毒性 时空分布性 活性和持久性 生物可分解性 生物累积性 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8173—87)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5085—85) 建材工业废渣放射性限制标准(GB6763—86)
※选择监测项目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 对污染物的自然性、化学活性、毒性、扩散性、持久
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积累性等全面分析,从中选出影响 面广、持续时间长,不易或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能 使动植物发生病变的物质作为日常例行的监测项目。对 某些有特殊目的或特殊情况的监测工作,则要根据具体 情况和需要选择要监测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