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及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及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及
反思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
3、4 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XX强烈的XX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 、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2、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 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xxxx 表达了xx 怎样的思想感情?(xx)板书:把
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1、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

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

(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xx》)板书: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

(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
作、工作、再工作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XX
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 岁。

当时他才39 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

五、再读3、4、5、6 节。

(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XX、陆游、周恩来、XX•…才
七、作业设计: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XX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2 、无论… …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
XX 行动
思念祖国——工作、工作、再工作爱国语言: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
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
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

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
动了。

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
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

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 2 自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