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宪法第一讲什么是宪法本讲重点和难点:宪法的概念;宪法的目的一、宪法的词源从字义上探究宪法的含义。
(一)古代西方国家的“宪法”我们今天所用的法学术语、词汇和原理,有很多或者准确一点说,大部分都是来自西方。
所以要探究这些术语、词汇的原意,不能不回溯到它们的母国。
在西方,“宪法”一词,出现很早。
(提问:“宪法”在古代西方的含义什么?)“宪法”的英文是Constistution,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意思是组织、规定、结构、确立、敕令、命令等。
但是如果往前追溯,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那里。
(1)亚里斯多德考察了希腊各城邦的法律,他把各城邦的法律分为两种:宪法和法律。
但是,他所说的“宪法”,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的含义不同,实际上是指有关城邦的组织和权限的法律,类似于现在的政权组织法。
后来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宪法一词仍然在使用,但其含义仍与近代不同,是指皇帝颁布的诏书、谕旨、敕令等。
(2)中世纪时,宪法一词,指表明封建主和教会各种特权的法律。
例如,英国1164年亨利二世颁布的《克拉朗敦宪法》,是规定国王与教士关系的。
又如,1215年英王约翰颁布的《大宪章》,规定了英王与英国贵族、诸侯、僧侣的权利义务关系。
注意:1215年被普遍认为是最早的宪法性文件。
而马克斯主义法学和我国的传统教科书,则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概念是在17、18世纪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二)古代中国典籍中的“宪”或“宪法”1、《尚书·诰命》:“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国语·晋语》:“赏善罚奸,国之宪令”。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周礼·秋官·小司寇》:“宪,刑禁”。
可见,在古代中国,宪法与法律、法令相等同,并且主要是指刑法。
2、《中庸》:“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此处,“宪章”是动词,指效法、遵守、实施法律。
实际上,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是在19世纪末期才出现于我国的清末。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人为代表;后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宣传立宪。
“宪法”一词的确定,来源于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
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西方九国政治(日、英、美、德、法、奥、意、俄、比),上奏立宪的三大好处:一、皇权永固;二、外患减轻;三、内乱可弥。
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从此,“宪法”一词,被正式采用。
现代国家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无宪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宪法?宪法究竟是干什么用?常用宪法学教材中的定义是否恰当?下面我们先看看世界上几个主要国家的宪法,然后进行一下归纳,给出一个宪法的定义。
二、宪法的结构英国的宪法是什么?英国不存在一部统一的宪法典,而是有一系列的宪法性文件。
主要包括了早期的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28年均《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均《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也包括了20世纪以来制定的1911年的《议会法》、1928年的《国民参政法》、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1965年的《民族关系法》、1966年的《审判与调查法》、1970年的《地方政府法》、1971年的《移民法》、1971年的《法院法》等。
英国1215年大宪章,共63条:“受命于天的英格兰国王兼领爱尔兰总主,诺曼第与阿奎丹公爵、安茹伯爵约翰,仅向大主教,主教,主持,伯爵,男爵,法官,森林官,执行吏,典狱官,差人,及其管家吏与忠顺的人民致候。
……(1)……此外,余等及余等之子孙后代,同时亦以下面附列之各项自由给予余等王国内一切自由人民,并允许严行遵守,永矢勿渝。
(2)任何伯爵或男爵,或因军役而自余等直接领有采地之人身故时,如有已达成年之继承者,于按照旧时数额缴纳继承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
……(3)……(4)凡经管前款所述达成年之继承人之土地,除自该项土地上收取适当数量之产品,及按照习惯应行征收之赋税与力役外,不得多有需索以免耗费人力与物力。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王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入任何其他损害。
……”英国《权利法案》(1689年),共13条:“……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宣告: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会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有简短的序言,正文7条;加上27条宪法修正案。
序言:“我们美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筹备公共防务,增进全民福利,并谋求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永享自由的幸福起见,特为美利坚合众国规定和制定这部宪法。
”正文:规定联邦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联邦和各州的关系;修宪程序等。
修正案:前十条又称人权法案。
法国:(1)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无序言,是由“关于政权组织的法律”(1875年2月25日通过),“关于参议院组织的法律”(1875年2月24日通过),“关于政权机关间关系的法案”(1875年7月16日通过)——为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
(2)《法兰西共和国宪法》(1958年10月4日公布,1976年6月18日最后修改)。
有序言,共92条,15章。
分为序言;主权;共和国总统;政府;议会;议会和政府的关系;国际条约和协定;宪法委员会;司法机关;高级法院;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地方单位;共同体;联合协定;修改;过渡规定。
共15章。
其中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条款很少,仅第3条第3款规定:“凡享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法国成年男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都是选举人。
”日本:《日本国宪法》(1946年10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施行),有序言,共103条,11章。
序言宣布主权属于国民,表达和平决心。
其中第3章为国民的权利义务。
从以上可以归纳出两点:(一)从结构上看,一般来讲,宪法包括三大部分:前言;正文;修正案。
前言一般认为是宣示性的,没有法律效力,不产生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在这一点上,法国例外。
法国宪法的前言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看,宪法必须规定什么?宪法的条款在性质上分为两类:(1)或者规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义务、权限的划分;或者(2),规定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思考问题:(1)公民的权利义务是否必须规定,或者说是否必须列举在宪法之中?(美国宪法最初没有;法国宪法起初也没有,后来有所规定,但也很少。
(2)联系我国的“齐玉苓案”,以及该案引出的司法解释及该司法解释的后来变化。
(3)“齐玉苓”案的思考:宪法是否调整普通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怎样评价理解宪法的司法化观点?怎样评价宪法的私法化观点?(4)附带思考:联系今年最近报道的山东冠县陈春秀被人冒名顶替上学事件(齐玉苓与陈晓琪均系滕州八中1990届应届初中毕业生,陈晓琪在1990年中专预选考试时成绩不合格,失去了升学考试资格。
齐玉苓则通过了预选考试,在统考中成绩为441分,超过了委培录取的分数线。
后来济宁商校发出了录取“齐玉玲”为该校1990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的通知书,陈晓琪在其父陈克政的操纵下,从滕州八中领取了该通知后即以“齐玉玲”的名义入济宁商校就读。
陈晓琪从济宁商校毕业后,以“齐玉玲”的姓名在中国银行滕州支行工作。
齐玉苓经过复读,后就读于邹城劳动技校,1996年8月被分配到山东鲁南铁合金总厂工作,自1998年7月,有相当一段时间下岗待业。
1999年齐玉苓在得知陈晓琪冒用其姓名上学并就业这一情况后,以陈晓琪及有关学校和单位侵害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为由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陈晓琪侵害了齐玉苓的姓名权,判决陈晓琪停止侵害,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向齐玉苓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35,000元。
齐玉苓不服,提出上诉,要求陈晓琪等赔偿各种损失56万元。
该案二审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于8月13日专门就该案作出了《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1】25号),明确指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山东高院8月23日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决陈晓琪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害;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向齐玉苓赔礼道歉;齐玉苓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000元由陈晓琪和陈克政赔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齐玉苓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由陈晓琪、陈克政赔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赔偿齐玉苓精神损害赔偿费50,000元。
)三、宪法的特征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有何不同?这就是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公法。
2、宪法是授权性的。
(指授权予政府)3、宪法是一部保障每个人权利的“社会契约”。
4、宪法是“基本法”。
(基本权利,主要指关系到公民的人身、财产与精神方面的权利。
)5、宪法是相对稳定的。
总结:宪法的概念。
什么是宪法?《布莱克法律词典》:“整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政府宪章”,是“民族或国家的基本组织法,用以确立其政府的特性与观念,对政府的内部运作,规定其所必须服从的基本原则,组织政府并调节、分配及其限制其不同部门的职能,并规定主权行使的范围与方式。
”通常宪法学教材中的定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表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确认和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简单定义:宪法是规范政府和限制政府权力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