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虫二、各论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um, 1903属肉足鞭毛门、叶足纲,以具有宽大叶状伪足的运动细胞器为特征。
滋养体:原虫具有摄食、运动、生长繁殖的阶段包囊:原虫静止运动、不摄取营养的阶段[形态]大滋养体:直径10~60μm,有透明的外质和颗粒状内质,一个泡状核,核直径4~7μm,胞质内常有吞噬的红细胞以及食物泡。
小滋养体(共栖型):直径10~30μm,内外质不分明,细胞内无吞噬的红细胞,细胞核同大滋养体。
包囊:圆形,直径5~20μm,囊壁为双层,细胞核结构与滋养体相似。
不成熟包囊:1~2核,可见糖元泡和棍状拟染色体成熟包囊:4核,偶见8核,具感染性[生活史]基本生活史包囊小滋养体包囊脱落大滋养体肝肺结肠溃疡皮肤脑生活史特点:1.基本生活史是:包囊→小滋养体→包囊2.感染时期:四核包囊3.感染方式:经口感染4.致病时期:大滋养体[致病]致病机制:溶组织阿米巴分为有毒株、无毒、株致病与否与毒力、肠腔微环境的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宿主的机体状态有关。
致病与三种因素关系密切:凝集素、穿孔素和半胱氨酸蛋白酶病理与临床表现1.无症状带虫者占90%2.肠阿米巴病:典型病理改变为结肠溃疡,为口小底大的的烧瓶型溃疡。
好发部位: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直肠,慢性病例见阿米巴肿。
3.肠外阿米巴病: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皮肤阿米巴溃疡。
[实验诊断]1.病原诊断①粪检:急性阿米巴病:生理盐水涂片查大滋养体粪便标本送检时应注意:新鲜、保温、及时、挑取浓血便部分、勿让化学试剂、尿液等污染。
慢性阿米巴病:碘液染色法查包囊,可用浓集法(硫酸锌浮聚法、甲醛、乙醚法等)。
②人工培养、组织检查:通过内窥镜取材2.免疫诊断[流行病学]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带虫者约10%发病。
因素:1、患者与带虫每日排包囊量大,大于5000万个,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2、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3、易经口食入感染,4核包囊是感染期4、蝇、蟑螂等可机械携带包囊而传播5、人类对阿米巴病易感[防治]1.查治病人、带虫者:首选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根治药:甲硝咪唑配伍用喹碘方、碘氯羟喹等,肠外阿米巴病可用氯喹、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有效。
2.管理水源: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管理,杀灭包囊,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3.健康教育:注意饮食卫生,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蝇、蟑螂等。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人体最常见的非致病性阿米巴,应注意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鉴别诊断。
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①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cgleria spp):形态不规则,大小为7×20μm,在不良环境中可形成有两根鞭毛的滋养体,包囊直径7mm,感染方式为接触污水或游泳时,滋养体进入鼻腔,经增殖后穿过鼻粘膜和筛状板,沿溴神经入脑。
②卡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大小10~40mm,体表有多个棘状突起,无鞭毛型,包囊圆型,滋养体可经皮肤伤口、角膜外伤、损伤的眼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进入人体,多数寄生于脑、眼、皮肤等部位。
致病特点:福氏阿米巴:可引起原发性的阿米巴脑炎卡氏棘阿米巴:以角膜炎为主,亦可引起脑膜炎及皮肤、呼吸道病变。
诊断及治疗:诊断标准:靠活检与培养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二性霉素B对耐格里属有效;磺胺嘧啶、庆大霉素对棘阿米巴属有效。
预防:不在温热的、不流动的水中游泳。
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Laveran et Mesnil, 1903杜氏利什曼原虫是内脏利什曼病的重要病原,引起“黑热病”,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卵圆形,大小为2.9~5.7×1.8~4.0μm,内有较大的圆形核,杆状的动基体。
前鞭毛体:虫体呈梭形,大小14.3~20×1.5~1.8μm,核位于虫体中部,从基体向前发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之外。
[生活史]3~4d 白蛉吸血无鞭毛体前鞭毛体无鞭毛体(人、犬巨噬细胞)(白蛉体内)(人、犬巨噬细胞)生活史特点:1.该虫生活史需要两类宿主:昆虫白蛉、人或哺乳动物2.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巨噬细胞内,以二分裂法繁殖3.感染时期;白蛉体内的前鞭毛体4.感染途径:白蛉吸血时,前鞭毛体随唾液经过皮肤感染人体。
5.犬是主要的保虫宿主。
[致病]致病机理:无鞭毛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主要场所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内,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
1.脾肿大常见,引起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红细胞的破坏,是贫血的原因之一。
2.白细胞的破坏,是常继发感染的原因之一。
血小板的破坏,是出血的原因之一。
3.通过免疫病理机制,产生免疫性溶血。
4.免疫所陷:易导致各种感染,是黑热病死因之一。
皮肤型和淋巴结型黑热病。
[实验诊断]1.病原诊断(1)骨髓穿刺A.涂片染色镜检利杜体B.穿刺物的培养:用NNN培养基C.动物接种后做脾印片检查(2)皮肤、淋巴结的活组织检查2.免疫学检查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stile, 195[ 形态]1.滋养体呈倒置的梨形,大小为9.5~21×5~15×2~4μm,腹面前部有吸盘状隐窝,泡状核2个,虫体有4对鞭毛,轴柱一对,2个半月形的中央小体。
2.包囊:椭圆形,囊壁较厚,大小为10-14×7.5~9μm,成熟包囊有4个核。
[生活史]经口包囊滋养体包囊(4核)(人小肠、胆囊)生活史特点:1.滋养体寄生于人的小肠及胆囊2.感染期为四核包囊3.感染途径:经口食入4.宿主随粪便排出包囊的量较大5.蝇、蟑螂等昆虫可机械性携带传播包囊。
[致病]发病的机制与阿米巴相似1.肠炎:腹痛、腹泻(水样便、脂肪泻、腹胀、呕吐、厌食、营养不良等)2.胆囊炎:上腹疼痛、肝肿大、脂肪代谢障碍等。
[诊断]1.病原诊断(1)粪检: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碘液染色法查包囊,也可用浓集法查包囊(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引流检查虫体或包囊(3)肠检胶囊法(4)小肠活组织检查2.免疫学检查3.分子生物学技术[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在前苏联较严重,有“旅游者腹泻”之称,国内感染率0.48~10%。
流行因素:1.传染源:粪中带有包囊的病人和带虫者2.传播途径:经口食入带包囊的水或食物,昆虫携带包囊污染食物3.人群均易感,儿童为优[防治]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用灭滴灵、阿苯达唑等2.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健康教育3.管理好粪便4.保护好水源5.消灭蝇、蟑螂等害虫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Donne, 1837[形态]滋养体:梨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5×30μm,无色透明,具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后鞭毛与波动膜外缘相连,胞核为泡状核,轴柱向后贯穿出虫体[生活史及特点]1.阴道毛滴虫生活史简单,只有滋养体期2.虫体以二分裂法繁殖3.滋养体就是感染期4.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5.寄生部位:女性:阴道、尿道男性:尿道、前列腺等[致病]与虫株有关,在人体特殊状态下,如妊娠月经后使阴道pH接近中性,有利于滴虫的生长繁殖。
1.阴道炎:泡沫状白带、外阴瘙痒2.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等3.前列腺炎4.不孕症[诊断]1.取阴道分泌物镜检,观察活滴虫,或经涂片染色(端氏或姬氏)镜检2.尿液、前列腺液检查3.培养:将待检物用特殊培养基培养[流行]滴虫病呈世界性流行,感染率各地高低不一。
流行因素:1.患者或带虫者的存在。
直接传播:不洁性生活。
2.间接传播:通过公共浴池、浴具、公用泳衣裤、坐式马桶等传播。
[防治]1.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口服药物:灭滴灵局部用药:可用滴维净、洁尔阴、高锰酸钾液清洗外阴。
2.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洗浴,洁身自好。
孢子纲孢子虫均营寄生生活,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主要的致病原虫外有:1.疟原虫2.弓形虫3.隐孢子虫4.卡氏肺孢子虫一、疟原虫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
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类有130多种。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于人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 mlariae卵形疟原虫P. ovale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多见,其它两种少见。
[疟疾研究历史简介]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现疟原虫,以后,Marchiafava. Celli Golgi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
Golgi还观察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
1884年,Gerhardt证明疟疾可经过输血传播。
1892年Marchiafava等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Ronald 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并因此获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1977年,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形态]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1)未成熟的裂殖体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5.常见的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分别对比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具体形态特点参见教材的374页表33-1。
[生活史]雌性按蚊吸血裂殖体(裂殖子)入侵(经皮肤)20~30℃RBC休眠体环状体成熟裂殖体(裂殖体)大滋养体蚊吸血未成熟裂殖体合雌雌、雄配子体子雄配子生活史特点: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按蚊人是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按蚊为终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