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原文赏析原文:【虚实第六】1.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2.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4.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5.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1.孙子说,大凡两军交战,先到达战地待敌的一方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一方则被动劳累。
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
调动敌人使之前来我方预想战地,要用利益引诱;使敌人不能先我到达战场,要设置障碍多方阻挠。
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则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
则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则使他不得不动。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地点进攻。
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无人抵抗的地区(所谓“如入无人之境”)。
进攻定能获胜,是因为攻击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
防守必定稳固,是因为守在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进攻者,能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
而善于防守者,能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
深奥精妙,见不到一丝形迹;神奇玄妙,不漏一点声息。
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3.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是因为攻击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
所以,如果我军意欲交战,须攻击敌军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敌军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交战;如果我军不想与敌交战,只要设法改变敌军进攻的方向,即使我方只是在地上画线而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
4.所以,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不得不分散。
(在兵力相当的基础上)我集中于一体,敌分散为十处,相当于以十攻其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
敌军不知我军所攻何处,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地点直接交战的兵力就越少。
防备前方,则后方兵力不足;防备后方,则前方兵力不足;防备左侧,则右侧兵力不足;防备右侧,则左侧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
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兵力充足,是因为使敌分兵防御我。
5.所以,既预知交战地点,又预知交战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与敌交战。
不能预知与敌交战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数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据此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
敌兵虽多,却可以使之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6.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
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可达到不漏蛛丝马迹一点破绽也没有的地步。
到此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军虚实,智慧高超的对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
人们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
所以获得胜利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7.兵形如水。
水的流动,避高就低;用兵取胜,避开敌军设防严密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据地势而流动,军据敌情而制胜。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
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取胜者,正所谓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昼有长有短,月有阴晴圆缺。
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分为上卷、中卷、下卷,详细内容如下。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中文名:钱德明,别名钱遵道),《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后,又有欧洲各国的学者们把《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孙子兵法》中的核心思想《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先秦的重要文献之一,关于其核心思想,历来论者很多。
学者多以儒、道思想探讨《孙子兵法》一书,并未能凸显《孙子兵法》的独特思想。
本文尝试从文本出发,就《孙子兵法》一书的思想体系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论证“争利”乃其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结论在春秋末年这个追求实用功利、富国强兵的时代,孙子以“争利”思想撰写《孙子兵法》,其所触及的和解决的是古今中外有关战争的重要问题,故而得以恒久不衰,流传后世。
本文论证了“争利”思想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也是书中阐发各种理论的指导原则,但这并不代表孙子具有先秦法家那样唯利是图、否定一切道德的极端思想。
持平而论,孙子必定对自西周以来的人类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观察,所以,《孙子兵法》中有些方面与儒家、道家思想似乎有相近之处,或者受其影响,这是不能避免的。
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孙子的军事理论乃是出于对儒、道两家思想的继承或融合,毕竟在一部以申论军事思想为主的著作中,不可能完整地透露出孙子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判断。
就事论事,就《孙子兵法》一书而言,显然是以“争利”作核心和主导思想的。
我们先来看看著名的《隆中对》这个案例的战略营销思想。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汉室皇族之“品牌文化”背景,也有攻城拔寨、能征善战之“销售型人才”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但在具体的“竞争拼杀”中却屡战屡败,几乎被“领导企业”曹操所吞灭,无根据地,无城池立锥。
所以,刘备虽有良好的“产品背景”与“品牌历史”,领导人虽有满腔鸿鹄大志的企图心,然而却不知究竟如何成就霸业?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刘备的长期目标应该是什么?他想成为什么?刘备能成为什么?需要什么条件和资源?刘备所面临的现状、困难和挑战都是些什么?其战略选择又是什么,即通过什么手段、什么行动来实现刘备的长期目标呢?赵云、关羽、张飞等猛将属于能将产品“卖好”的销售冲锋型人才,但他们没有使产品“好卖”的营销规划与品牌策划的能力。
所以,当他们在没有系统战略规划和营销策略支撑力的刘备的指挥带领下,其个人努力经常显得微不足道,而且越努力,失败和“牺牲”得越悲壮!没有远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实现远景与目标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
刘备所带领的整个团队思路与行为基本上是模糊和混乱着的。
所以,没有远景目标和战略规划应该是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屡屡受挫、“业绩”糟糕的内在根本原因。
于是,诸葛亮在为刘备进行思路梳理与战略规划时,诸葛亮首先进行了环境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段话分析的是刘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今虽然天下群雄并起,但机会还是有的,其“市场竞争”格局又如何呢?曹操坐拥百万雄兵,势头凶猛,实力强大,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
属于第一阵营领导型企业,垄断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孙权雄踞江东,处于第二阵营,经营多年,也已成气候,只能是我们团结利用的对象,而不是正面发起挑战和斗争的对象。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您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