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循环健康知识大全

微循环健康知识大全

微循环帮助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1.1、定义: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既不要苛求前人,也不要盲目追求片面的定义,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微循环的有关知识。

最早涉及微循环的概念的是Krogh,他在1929年提出的“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器官”的学说为微循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田牛教授于1980年提出“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动态,脊椎动物(闭锁循环)的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三种。

著名的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提出:什么是生命活动?根据生物物理学的观点,无非是自然界三个量综合运动的表现,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系统中无时无刻地在变化,这三个量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是生命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直接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血淋巴由两端开放的血管驱动缓慢流动于细胞、组织之间,故称为开放性循环;脊椎动物(包括人类)进化为闭锁循环,血液能够在心、脑血管系统内以相对高的速度进行循环,毛细淋巴管已经形成,淋巴液得以通过初始淋巴管进入淋巴管,开始淋巴流动,流动于组织间隙中的液体不再是血淋巴,而是没有血细胞的组织液。

闭锁性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其各部分如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淋巴管是统一的整体,不同部分各有精细的分工,只有微血管(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和初始淋巴管及组织间隙中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才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

田氏最新定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1993)。

1.2、微血管概念1.2.1血管分支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1.2.2血管壁结构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最重要部位。

据估算,人体内大概有100亿跟毛细血管,表面积可达500-700平方米,约为一个足球场。

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功能细胞距离毛细血管的距离超出20-30微米。

第二章微循环的特点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场所。

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微循环和一般循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2.1微循环在属性上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的部分,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毛细淋巴管都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

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微循环在形态上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性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在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但微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在各脏器都各有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

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脏器其小体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

2.3微循环在功能上既是循环的通路,又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血管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路枝外,几乎全部流经微血管,以灌注组织、细胞。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通道之一。

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与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4微循环在调节上既受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主要受局部的调节2.5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些特征。

第三章微循环的功能微循环的功能分为微循环动态、微血管通透性、微循环的调节三个部分3.1微循环动态1、由于微血管壁细胞(平滑肌细胞、外周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的作用,微血管对一定内压能保持一定的管径,这一现象成为血管紧张性。

正常情况下血管保持其一定的紧张性,在病态时血管丧失紧张性,陷于麻痹性舒张状态,此时易出现血流缓慢,血球血浆分离或血流停滞。

2、收缩和舒张细动脉、细静脉管壁有平滑肌,它们具有主动收缩和舒张的能力。

3、运动性血管自发地出现周期性的管径变化或血流变化,其变化与心跳、呼吸无关,这称为血管运动性。

血管运动性是血管功能紧张状态的一种指标,血管处于紧张度低下或高度紧张收缩状态时,血管运动性减弱或消失。

4、血压在微循环中,细动脉收缩压为70mmHg,舒张压为30mmHg,分枝毛细血管血压为30mmHg,集合毛细血管的血压为15mmHg,细静脉血压为13mmHg,微循环内的压差保证了微循环的正常流动。

3.2 微血管的通透性微血管的通透性是通过完整的微血管壁,血液成分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它直接关系到组织、细胞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3.3 微循环的调节1、调节分为稳定调节和应变调节,稳定调节是为了保证全身或主要器官的循环血量和血流量相对恒定,并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应变性调节是为了适应组织器官的需要,来调节血液的灌流量。

2、微循环调节的意义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适应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化的需要。

为了保证生命活动,必需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和保证全身或重要器官临时变动所需要,只有及时适当地改变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循环功能及相应地改变全身及部分器官的微循环状态才能满足上述需要。

从微循环角度看,这种调节是面向全身,需要动员全身机构才能进行,因此又称全身调节。

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适应局部组织、细胞代谢临时变动的需要。

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活动既要保持基本稳定,又都有生理性变动。

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组织的功能代谢也不相同,其代谢活动又随功能状态而有相应变动,这就要求局部血液灌流量和物质交换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又称局部调节总之,微循环调节的意义就在于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保证临时循环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维持局部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稳定,保证代谢临时变化的需要,这些调节的根本意义在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肌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各种器官都是“血肉相连”。

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都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微细血管,这些微血管最细的仅2微米,最粗的也不过100微米。

它们均小于人体头发丝二十分之一,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约是一张纸的百分之一厚度,这些微细血管因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的不用而分别被称为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

把这种细动脉、细静脉之间毛细血管连接起来,其总长度可绕地球直径的一周半,有九百万公里,这样血液从心脏输出后要经过漫长的路途才能达到组织细胞。

同样一个道理,仅靠心脏的收缩能力是不可能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很远的组织细胞中,因为心脏的收缩力太小,那么血液从心脏输出后靠什么力量才能输送到那么遥远的场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动才能将血液关注进细胞。

同时为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规律,这样为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

因此微循环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实际上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第二心脏”。

因为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参与组织细胞和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它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给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还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带出,这样微循环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其中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例如当心肌需求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人们说微循环通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健康长寿。

通常微循环是非常通畅的,但由于血脂高、血粘度高、红细胞聚集、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微循环血流中会出现白色的微小血栓,它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一旦因为血管变细、扭曲变形而堵塞血管(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相应的疾病,例如堵塞脑部,轻则头昏、头痛、失眠、眩晕、嘴唇麻木,轻则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堵在眼底血管则视力减退或失明;堵在内耳血管则耳聋、耳鸣;堵在心脏血管的分枝,则心慌、胸闷或心绞痛甚至心计梗塞;因为血栓在发病或症状出现前数月甚至数年即已存在,故要即使检查,如发现血栓,应积极抗栓溶栓,疏通微循环,防患于未然。

目前,发现微循环的主要手段是用微循环显微检查仪,而一般的如CT,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能发现,因此临床微循环比宏观检查具有较早发现较早诊断的作用。

同时,亚健康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灌流不足,血管模糊不清,血流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