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第三章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第三章

心理咨询师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福禄贝尔的“恩物”,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学》一书,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研究途径:霍尔的问卷法、比内的智力测验、格塞尔的儿童发育常模。

2、主要派别:霍尔的“复演说”,施太伦的人格主义学派,杜威的机能主义观点、儿童中心说以及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二、纵向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各自独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3、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知论”。

A皮亚杰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B他的心理发展建构学说: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C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D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中。

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b前运算阶段: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c具体运算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d形式运算阶段: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E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发展阶段主要发展任务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3-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形成同一角色,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智慧、贤明品质成年后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艾里克森理论的特点:A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B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C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D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A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间互为决定因素B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C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历史文化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B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C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种水平6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二、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1、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2、视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视敏度3、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视听协调能力4、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5、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注意对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

二、记忆的发展:12个月后,出现了延迟模仿,说明婴儿的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二、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出现形象性特点。

三、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的理论:A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B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C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言语是在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2、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和句法的发展。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1、笑的发展:自发性笑(是反射性的,不是社会性的),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2、哭的发展:主动的操作性的哭泣,才是社会性的哭。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二、社会性依恋:1、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2、婴儿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的划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阶段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客体我的发展。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第一单元幼儿期的游戏一、关于游戏的理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有如下观点: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1、儿童游戏的特点:A婴儿的游戏特点,1岁以内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B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a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b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c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d具有想像的特点;e 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C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

2、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是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4、培养健全的人格5、增强体质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1、词汇的发展:词汇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变化、词类的扩展。

2、语法结构的发展: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有修饰句,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1、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容易运用机械记忆,两种记忆匀增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

3、记忆策略的形成:A记忆策略的发展:5岁前没有策略;5-7岁是过渡阶段,不能自主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10岁后能自主采用策略。

B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2、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迟满足。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

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

相关主题